豆瓣评论

  • 春花!
    日常现象学就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最具有实践性的,因为她直接质问了我们日常生活情感背后的预设。Ahmed的这本书真的是在讲政治,所有的命题都和当时的政治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文章其实告诉我了怎么换一个角度理解Foucault(话语其实和日常存在距离,而伦理又过于的精英),这种日常接触的路径,在对情感的「运动」,以及这种运动所诞生的各类效应,有着很大的启发。力推1.5.7章。Ahmed这本书的每一部份都在关联,因为情感的运作是一个关联体,会相互联系,但是正是第一章pain引出来了所有问题的关键。Ahmed教给了我们一个姿势,便是在规范的政治下以一种差异的方式生活,某种层面来说,这并不是要成为酷儿,而是在规范政治下带着显微镜,去铭记他人,也铭记自己,从而让声音得以「流通」(有点古典经济学)。11-09
  • Pink
    so well-written,“The Contingency of Pain”的结尾逐字朗读了两遍。11-08
  • Faithful
    Sara Ahmed is one of the few philosophers that could explain complex theories, such as affect theory, feminism, queer studies, and phenomenology in a more or less easy manner, though this earlier work is still less accessible than her later ones. Highly recommend the last two chapters on queer feelings and feminist attachments. Very enlightening.05-22
  • Alucia
    主打英美特色政治问题,谈的很多种族、移民、殖民、恐怖主义、lgbt和女权跟中国问题还是有些距离。章节上看,最喜欢疼痛那章、羞愧次之,其他的部分相较则新意稍欠。03-13
  • CCy
    呜呜呜写得太好了吧!边读边做笔记,完全舍不得读完的书,对pain/wound culture的反思和戴老师呼应了;fear中的空间政治;shame中的表演性,经由ideal与pride的转换;最爱的queer feelings(privileged losses问题)和feminist attachment。之前读情感研究觉得与实践勾联很少,而这本给出了很多可供实践的具体行动。要Stay uncomfortable within feminism, live at the edge of their skins...;也好喜欢对discomfort的定义:“not sinking into the places where we live and work.”07-09
  • 木易几点
    只读了queer feelings这一章,再次验证了sara的queer是结构下的生成性能指 酷儿情感的有效当下分析02-19
  • 垫鸟发言人
    令人震撼的,有关what emotions do,可以说是一个发人深省地视角去审视感情的作用,以及感情如何被作用。抛开一些学术上的启发,可以说本书对于现在天天泡在身份政治甚至自己都有些逐渐想不明白的阶段,提供了很多私人向的答案。感谢,感谢,唯有感谢。03-06
  • 千叶ゃ
    有用的理论部分友邻云何不乐概括得很好,大概是:情感并非内在于人/物,而是在符号流通中被积累(like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里类比马克思的资本流通和价值生产,我觉得很随便);情感有意向性,区分主我和他者(like “勿忘国耻”)继而作用于身体(砸车);积累多了情感变粘滞(sticky)最后变成去历史脉络的恋物(fetish)。例子全是英澳种族移民问题,隔太远很难带着脑子看;分析只用文本细读意象解读,没有取样代表性的说明,也没有一点生产和接受的分析 我觉得不行10-05
  • Cindy lee
    一般来说,大家认为负面情绪总被认为是不利于个人繁盛的,所以好的生活需要利用理性来规范情绪。但这种规范本身是不是一种规训?负面情绪是不是一种消极抵抗?我们可以从负面情绪里学习到的,可能比所谓的正面情绪更多11-26
  • 长夜余火
    写的真好真好真好!!情感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集体,而是在边界和互动中生成,看了一堆情动理论的文献就你讲的最明白了,事实证明有些东西是可以这样讲清楚的05-18
  • 云何不乐
    通過酷兒理論(操演建構了社會結構,而物化的社會結構又塑造身體;反對情感的精神化和私有化,批判忽視情感劇烈性的社會結構)將馬克思主義(情感資本的積累——積累過程被掩蓋——與物化:我不是愛他,是我流動的情感在他身體上物化)和精神分析(置換與壓抑)相結合。情感不來自心靈內部,不來自社會外部,相反是情感塑造皮膚,塑造主客體界限;當情感構造一個我們,都將他人排斥為非我;情感的產生,既包含歷史的文化和記憶,也牽涉個體多樣的反應:一樣的底層遭遇未必產生一樣的情感和反應。最後寄希望於solidarity,稱雖無同樣的感情、生活與身體,但我們是on common ground(共同的土地/特質),但我認為,考慮到“從地圖抹去”一類仇恨言論,威脅將來不共享土地,否定群體間相似性,所以如何可行,只能想像策略舉措。11-21
  • 党员福柯
    关注于emotionality of texts, 用文本分析的方式着重关注了pain, hate, disgust, fear, love ,anger wonder等情绪如何承载了不公正的权力关系,并在signs和body中转换流动,生产能量。偏重于文化分析,有启发,但是缺少对制度、法律等相对较“实”一点的结构变量的关照,纯文本的分析容易将body和feeling分离,作者也在谈方法时自己提到了,不过还是有启发性的。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