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Faust Shu
    【我送书你来评·第77期】作品 切尔诺贝利没有新闻⋯⋯此次Fausto读书与艺术群共6位盆友报名成功并各获赠一本 4.703-10
  • 浪费
    震撼!灾难大片的感觉,晚上看很容易做噩梦,发自骨髓的恐怖。如果你关心人类,一定要看此书。如果你畏惧死亡,一定不要看此书。03-14
  • 水原仙子
    四天读完 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口述史完全不同的宏观视角讲述的人间灾难 犹如侦探小说 现在只想让我爸看看这本书03-28
  • 鱼的九思
    苏联人在切尔诺贝利事前、事中、事后的表现,清楚的展示出这个庞然大物的系统性失灵。与浦洛基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各有千秋。读过这些书,再想一想乌克兰大饥荒,也许有助于理解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仇恨。03-15
  • enjoybio
    胜过靠想象构筑的恐怖故事,真实的让你心惊!03-26
  • Don·qui
    无论什么时候阅读,灾难的真相永远触目惊心。谎言的交织、技术与政治的层层错位导致了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而为了弥补人类因狂妄自大所犯下的错误,却只能不断地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核辐射影响下,人体生理机能的崩溃过程像是一部真实可感的恐怖片,而个体之外,国家政体也在迅速地走向瓦解。然而,相比于人类面对“午夜”时的无力,“大自然能够以全新的、不可预测的方式完成自愈”——出人意料,也带来了新的希望。03-25
  • 琼途墨路
    即使不是为写书评,这本书都可圈可点!04-08
  • 李茶
    好的纪实作品是源于那些让人疲惫不堪的翻阅、走访和调查的,而有了这些积累也一定要有一只可以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的笔才行,幸运的是这本书两者都具备,我读起来,如身临那场灾难之中,感受着周围地狱一般的火焰。译者亦功不可没,翻译的准确而生动。此书堪称上品。至今犹记安全员扎哈罗夫的话“……如果我们能活到明天早上,就都能长生不老了。"03-10
  • 把噗
    触目惊心,美剧拍不出的全景展示。03-17
  • 西西贝
    真实的感觉是,希金博特姆的这本更为平衡03-18
  • 鸟不逃了
    写得太精彩了,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如果这只是……一部小说或电影的话。可是一百多页的注释和夹杂其中的照片在提醒我每一句都是真实的。技术谎言、粗制滥造、好大喜功、言论封锁等等堆积出一个帝国最大的成就和灾难,可是也要消耗更大的资源才能弥补它,而且还弥补不了。最让我吃惊就是核灾难原来具有那么强的延续性,不仅是爆炸那一瞬,还持续性如太阳温度一样地燃烧、如传染性最强的瘟疫一般地辐射、如岩浆怪物一般地渗透、如定时炸弹一般地仍有可能再次爆发……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去严防死守、建造一个又一个聊胜于无的巨大工程。不顾生死去清理、疏散或者建造的科学家、消防员、工人与士兵固然伟大,可是这伟大的代价太过高昂,本不需要。03-07
  • youjinane
    试读咧几页,纯粹是在吃《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滴红利,连采访对象都一样,而且用滴还是蹩脚滴文学想象手法,事件众所周知,文字不堪一读。。。03-31
  • disguiser
    读了目前能够看到的试读部分,感觉专栏作家或是记者写出的东西确实更文艺,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年岁越长越大,感觉非虚构作品还是返璞归真的好,一味地重复念叨同一个悲剧没有意义,提出改进的方法才有意义,很遗憾地看到切尔诺贝利成为了继纳粹题材后第二个出版界挖掘市场剩余价值的利润增长点,在我看来,沙希利浦洛基的切尔诺贝利一书胜此十倍,悲剧,不需要文学化的浪漫(另外豆瓣刷分的水军爬)04-01
  • 普通朋友
    从第一页起(毕竟是一页出品)就有极强的电影感,像是看一部恐怖片,但这都是真的。03-03
  • 白胖饺子
    当小说看缺乏人物和故事性,当报告文学看缺乏完整感和技巧,当纪实文学则东拉西扯博士买驴,作为宣传稿也不够精准有力,全文冗长啰嗦,条理不清,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洋洋洒洒,而重要关键的问题上又模糊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行文结构和语言组织也让人不敢恭维,而且从第一章开始就不惜笔墨地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渲染,各种修饰词判定语满篇满纸,而整本书几乎只是对各种素材的杂乱堆砌,既缺乏梳理分析也没有溯源挖掘,更看不到冷静的思考、客观的展示和独特的视角,倒是充斥着大量情绪化的语调堪比网络喷子,让人怀疑这真是一个有扎实新闻写作功底的记者写出来的,比起普利策特稿差的远了去了,就连有些网文都不如,怀疑和其它打高分的看的是不是一本书。05-05
  • Sarcophagus
    要么想读,要么读过,很难在读。透过简洁清晰的照片与地图,从前后的城市、曾经的脸庞和奇怪材料凝成的“大象脚”,透过浩繁卷帙和无数采访转化成的复述,你仿佛坐在由25个画面组成的全景监控室里,看着大象如何溃于一点,如何为自己钉上物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石棺”。02-28
  • 恰恰
    一页的开年重磅。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全景式灾难调查,一座令人惊叹的、写满了名字与记忆的非虚构写作丰碑。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读“切尔诺贝利”。尤其是在2021年,我们世纪里的后灾难纪年。因为……“比灾难更可怕的谎言,比谎言更可怕的是遗忘。”“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不要忘记。”02-26
  • 赵心心
    正文400多页。4天看完。写得太抓人了,很难停下来。我只能说“太像了”。祝阅读愉快。03-07
  • 晓镜
    为了编辑这本书,看完了国内出版的另外几本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书,真实的感觉是,希金博特姆的这本更为全面、平衡。平衡一是指在内容上,除了写对事故的处理,还有医院的救护、对禁区的清理、事故调查、西方媒体的反应等更重要的后续。此外还指他并没有一味用西方视角批判苏联,而将焦点放在个体以及他们所作的种种艰难选择。所谓的体制只是一个无形的抽象怪物,每一个个体才是具体的动人的。第一批冲进去救火的消防员瓦西里25岁,他是被辐照得最厉害的患者之一。他请护士帮他偷偷带了一束花,送给他的妻子。“夫妻二人一道在病房里看了五一劳动节的烟花。瓦西里还能站起来,两人看向窗外时,他用双臂搂着她。”但他还是死了。事故发生后的十五天,死神接二连三降临。这时候作者只是写到:“窗外花开满树,天气简直完美。整个莫斯科一切如常。”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