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以逆为名
    这是一部关于经济人类学的文献综述,也是一部学科史。作者以西方化的视角,梳理了经济学和人类学从近代到当代的理论交互。受益于计量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学有着向“硬科学”发展的趋势,但是作者更看重经济学中的“软科学”——也就是与人类学相结合的部分,这使得“它能够研究任何时空中人类创造的人的经济”。除了对学科发展史的构建,书中还探讨了三个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主义经济方案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困境,颇具现实意义。“人类学家马科斯·格鲁克曼认为,因为民族志作者抱有研究人类整体的渴望,因此他们有义务彻底开放,接纳社会现实的全部复杂性”。这一句话提醒了我们,经济学所包含的一切宏大议题,都来源于人之行为。将经济学与人类学相互融合,或许是了解和研究经济活动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的有效路径,值得深入探索。12-05
  • 罗女巫的手风琴
    人类学的视角总是非常有创造性,会创造到正卡在受到简单经济学教育的人大呼“这是什么神棍”和“原来如此”之间。然而不知是编排还是材料的缘故——虽然只是我的感觉——为什么会觉得没有经济学文献有趣呢?11-08
  • 紫月
    好肩膀,好跳板。爱了爱了。翻译有的一段里面前后学者名翻译不一致,不得不说还是略扣一星。韩可思是马普所的大佬。不得不说这本书其实是比我预想中好的。本来以为是认知挑战那种感觉。05-17
  • 咏叹
    除了让我接触到新人名没什么价值07-13
  • 吃蛋挞
    论如何以人类学角度从社科霸权经济学的领地分一杯羹06-05
  • 辄馨
    作为一本报菜名的书,还是不错的。毕竟有人能背到松花小肚,有人只能背到四喜丸子,还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菜我还真吃过,加一分。但就是经济人类学始终秉持和主流经济学唱反调这点让自己的民科味重了一点。看不上主流经济学归看不上,可不能假装不存在啊。其次,虽然所经济人类学都自称祖述马恩,可都放弃了政治-经济的视角,不谈政治的经济学都不是好的人类学。05-26
  • 刺猬与鸢尾
    好颓丧的暑假…这么久只拖拖拉拉读完了这一本书。作为一种地方秩序的经济,波兰尼如何将经济的内层与外层分离,公与私、个体与社会的连结,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以参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一些导论性的梳理,没多大触动。08-23
  • 薛盗云爵
    干货满满,文中英文名拼写有少许错误05-17
  • 手艺青年
    在目前中文的经济人类学教材里,这本译本可以说是最好的,但是可能并不适用于纯新手,建议还是搭配着陈庆德老师的书一起看。作者功力深厚,把经济人类学的脉络拆分出多个面向,通过历时性讲出来,每个部分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喧宾夺主,读者可以自行下去搜索感兴趣的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年第一本,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已经是一本出版了十多年的书,不能要求太多。01-10
  • Rough Rib
    有点抽象。货币人类学的部分还可以细读,除了考虑人们如何看待货币外,也关注货币能够做一些什么。03-11
  • Luftmeer
    把握该分支的核心议题:关于经济行为的实质性定义与形式性定义,由此回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以涉及相关议题的民族志为例展开叙述,同时也毫不回避经济人类学所遭遇的批评。(事实上,按照作者的说法,近几十年来由于学科整体的文化转向,该分支的议题被学科“大佬”放弃...) 参考文献列出了许多值得一看的作品。作为有深刻研究议题的分支,许多人类学研究者常常陷入的误区是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稻草人批判,在不了解经济学核心前提假设的情况下依据普遍-特殊这对永远处于对立状态的逻辑,利用民族志调查中发现的所谓特殊性对理性人进行反驳,不仅坏了学科名声,也远离了基本的诚信。(2022.8.31)10-27
  • 鳶不见鸳
    作为一个索引,有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殷殷期待之心,人类学与经济学如何结合,如何被需要,又如何体现出其历史感,都是漫长的旅程。为何说当今在国内人类学中,经济人类学是如此薄弱,如今的学科壁垒也的确森严到令人绝望。11-14
  • 完全错误的观念
    很多章节的内容安排有点杂乱,在学科史本来就散乱的点之间反复跳跃,但是最终章很精彩,提醒我们人类学对于经济研究的最重要启示:关注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05-19
  • 石席
    非常好的一部回顾性研究,且顾及了最新近的文献,对经济人类学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的发展历程、经济人类学与经济学的争论做了梳理。作者认为经济人类学在今天尤其有发展潜力,而要实现其使命就应当在保留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融入对世界历史的洞察,兼顾中层和宏观的历史分析。这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作者所描摹的经济人类学也符合人类学study up的需要和转向。只是我在没读过具体研究的情况下有些好奇其文章的写法,结合了经济学的东西之后类似于质量混合研究?暂且留个疑问于此。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