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忠贞不贰?
举报
书名
忠贞不贰?
作者
史怀梅(Naomi Standen)
格式
PDF
评分
7.4
ISBN书号
9787214153296
出版年
2015-12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数
316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历史
地理
豆瓣评论
fallingraining
老外的关注点就是不一样 中国史家可能都会盯着王继忠在檀渊之盟中的作用,他们却对忠臣这个词的意义变化感兴趣。
06-05
大风歌
这种外国人的写法真是看得人索然无味……还是咱们政治史的研究好看
07-12
168 Hours
当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国家认同等研究议题如何扩展到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的明确国界线的具体实践,加入儒家特色的“忠”概念似乎对解释整体并无特别大的功效(忠对不同族群和国家的转换在动荡时代比比皆是,可前溯至春秋战国—魏晋)。辽宋间明确的国界线分布在中原而非塞北构成另一特点,越境之后的中原人也依旧呆在传统幽燕之地,而非跨越至长城以北,这一特点作者几乎没有探讨。尽管这条边界线的位置对今日中国不产生任何历史继承性,在那个时代是否有产生族群和认同分化的动力(也未探讨,更合适的比较对象或许是11世纪的越境之举,并和10世纪作对比)?固定边境线的形成在后来的宋夏、宋金、宋蒙、明蒙等是否得到影响和继承。同时代分化的南越和中原之间模糊的边界线反而持续千年至今,和北部边界线的异同究竟在哪,为何历史影响完全不同
10-29
江海一蓑翁
以从五代十国到辽宋对峙的百年历史时段为背景,探讨当时士人阶层在忠诚感、族群和国家认同方面的演化与转变。典型的海外中国研究论著,既有个案分析,又有面上的计量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层面的论述。采取的辽宋两朝文献的比较分析法让人印象深刻,理论建构和史料分析能力都值得学习。
04-01
霜闕〆
总之,什么“民族大义”之类的不要再说啦
05-27
如是我闻
几年前师弟的读书报告的内容。作者是我朋友学校的老师,有几个问题写邮件问了作者,回复很快,解答了很多,而且用的dearXX。
04-26
瑜声余韵
强大的西式理论框架,有种把历史从一个框框里解脱出来安放进另一个框框里的感觉。忠的定义在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变化这一命题的确很有价值。但现有的材料和解读方式似乎还不够有说服力。海外中国的翻译者偏重中青年学者后学术质量又提升不少,不过文字在严谨的同时流畅性还得再提高一点。
09-04
油头虚翁
五代十国是多极化的历史时期,每个政权遵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模式,相互吞并征伐,疆界树立得快消失得也快。流动和多变的局势,使得像冯道这样的臣才一生仕宦多个政权是常态化,乱世之中为了混口饭必须抛弃理想主义践行现实主义。况且彼时还是「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的开放包容的民族观念,积极汲取并导入汉文化的契丹辽和梁唐晋汉周一样都被视为是割据政权,淡化种族,所以向北投辽的人们不在乎对方是异民族,也不在意自己是否因为跨境成了「叛臣贼子」甚至是「汉奸」。后代史书里怒斥那些服侍夷狄的「贰臣」,其实是贬低非华夏的契丹而昭示自身的正统与合法性。史书中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述和褒贬是经过加工和修剪。那些有利于宣传和教化的保留,其余一概去除拉黑,如此有选择性地记忆或者遗忘的叙史手法延续至今,人们津津乐道地奉为圭臬。
05-10
冰山狂人
對於認識民族觀念影響下的研究視角和敘述話語有一定提示,不過洋人還真是喜歡甩模式,講故事呢……以及作者對各種史書的話語分析貌似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說多了就難免時而給人穿鑿附會之感~
07-29
AY
大致意思就是评价人物要从他所在的年代的道德观念出发,边境的地理概念在澶渊之盟后才算确立,忠的概念自10世纪到11世纪以至更后期越来越严苛。
04-04
含竹飘荡
边界、族性和忠诚本身就是一组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却无法联系在一起研究。边界通常是人为划分的,既具有一定时间内的固定性也有长期的可变性,但是通常又在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而族性这一概念基本上属于一个近代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构建的概念,比如非洲的民族认识和中国的民族认识就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中国历史中的一大问题就是拿族性来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其实这是很荒谬的,也就造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与大汉民族心理杂糅的复杂现实状况。而忠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忠诚的分类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上的复杂现象。史怀梅教授的这本书从五代到北宋时期的五个人物的越境二臣的分析来解读这一时期的忠诚和族性可以说是十分具有思考力的。很学术的一本书,不过还是推荐。
09-28
中世与近世之间
越境行为的视角感觉太普通,本书对于忠观念的解读个人感觉还是过于肤浅。如前言所述,作者想要讨论的是10-11世纪忠、认同(民族、政权)、解释(历史书写)三大选择问题,作者强调唐宋变革论较少关注唐的特征在宋代的变化且属于汉人的视角,在此框架下,辽的作用及越境行为都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概念的解读是西方学者的一个长处,关于民族主义的批判不太新鲜,但却是本书立意的出发点。作者在第二章考察了春秋以来忠观念的变迁,第三章是对唐末宋初越境行为的整体分析,四至六章作者以韩延徽、张砺、李澣、赵延寿、王继忠为个案,同时逐一分析通鉴、新旧五代史、辽史、宋史等不同文本对于越境者的选择性书写。总之作者认为政治边界、身份认同与忠界限的重合是11世纪的事情,正是这种观念导致后世的史书对于10世纪越境者行为的贬低书写与评价。
06-20
梁大人
本书对唐宋变革论、征服王朝论、族群性概念的使用都提出了反思。在11~12世纪后边界、族群观和忠诚观的影响下,10世纪五代-辽背景的越境遭到道德指责,然而这难以解释10世纪人们的多样选择,以及宋辽边界清晰化和皇权建立后才被终结的流动性。
04-20
黄金左脚撑小兵
图书馆暖气熏人,后半快翻。目前该书豆瓣的书评为“发散型”读后感,未紧扣该书立论。作者想跳出的是“民族国家”范畴,所以书评人是围绕作者抛弃的东西,做了穷追猛打。其实该书围绕“边界”立论,展现国家权力影响下边界固化的过程、忠的观念变迁。有机会当另文评价。(加班完)
12-11
功夫熊猫小碗熊
英文原文副标题“Liao China”,中文翻译为“辽代”,辽被认为是征服王朝还是一个可以效“忠”的对象,王朝、族群与国家之关系,颇在这翻译上显示(反正二十四史有辽史一部了)。选取辽与五代也有取巧之处:“中原”“天命”未确立之际,政权更易频繁,到宋初都未能划定疆界,部分人尤其边境将领挣扎模糊也颇可理解;檀渊之盟后似不适用,故名为辽代越境,其实只是10世纪时期的状况。另一点似乎是有没有反向对比:有无从辽越界到汉地的人或去辽后又返汉地之人?是否堪与书中案例比较?
07-01
韧勉
本书前半部分文献梳理的理论性强于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后半部分只列举了越境入辽的人物,而没有反向的对比,且人物多为五代十国时期,那种乱战的年代忠奸观念本就模糊,以为这种讨论不具备特有性。
02-1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