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ling
    我是真不认同苏力老师的一些观点,但也是真喜欢他论证里那股扎实的认真劲儿。这么多法学家中,苏力老师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特别的、遗世独立的气质,掰开揉碎也能说出质感和要害的文字很吸引人。10-10
  • 赫奇帕柠
    我感觉我被苏力老师洗脑了07-17
  • 败者食尘
    很有启发性,虽然有些观点已经不像大二的时候那样认同了,但还是蛮喜欢的。还有每次一看到“吊诡的是”我就想笑,为什么喜欢这样说话哈哈哈哈哈01-29
  • dghj
    不是法律人草草读一遍,在药家鑫案件分析上有点启发。按条理分析,一件事的结局完全跟怎么做这件事什么态度什么方法有直接相关,但这是结论出来后的理性思考结果。在当下,处于氛围当中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理性当头的,只能按照自己惯性的思维来。作者推测,如果药家鑫的父亲一开始就找家属道歉采取同情策略,也许还有挽回余地。可是如果药家鑫父亲懂得柔软,药家鑫根本不会被培育成“激情杀人犯”。至于搁置舆论,回归案件本身,后又主张塑造可怜父亲形象借舆论造势,相悖。过去的情景不能复现,我能学到的便是在是非曲直中仔细考察每个看似定局处的转机。11-19
  • 豆瓣越来越难用
    无论喜欢不喜欢,苏力无疑是法学家中最深刻之一。他毫不客气地揭示出那些所谓完整与主流意见或判决中的巨大漏洞和断裂。我们的法学是如此幼稚,我们的法律人是如此的幼稚。几乎每一篇都有启发性观点,但红色娘子军那一篇倾向性太明显,也太难读了。语言也越来越冗长和繁琐,扣分。11-26
  • 即兴判断
    观点没有太多惊艳的 但苏力老师真的太会说理了02-20
  • 月月安
    苏力的分析一直很有现实感,且视野广阔,强烈反对僵化的(部门)法教义学,偏好实用主义的进路,书中的说理大多并不着眼于法条,而是运用各种社科知识乃至直觉性的常情常理分析怎样的判决有助于追求“系统性的好”。同时他也明白司法过程既然涉及政策考量,那就会有公共选择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错,我想这恐怕也包括他所坚持的传统的有效性...02-02
  • 不明觉厉
    在我看来,苏力是根深蒂固的为反驳而反驳,而且文献上也是缺少客观综述,断章取义的过分。08-09
  • 水亭
    不善良的人掌握了话语权;耐着性子读到第三章,真的想弃读了;苏力老师的论证方法,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用来辩护他所反对的观点:甫一遇见对方观点的一点漏洞,立刻彻底拍死;而在己方观点论证过程中遇到漏洞,都委婉地为它找补,然后仿佛未遇到障碍和瑕疵一般,一往无前地只管说理下去。10-13
  • 飞碟脑袋
    跟前面很多书友一样,虽然我不同意苏力老师的有些观点,甚至觉得偶尔有些刻薄(例如某女明星女儿兔唇这个事说了n遍。。。),但我仍然要给本书打五星。因为它作为一本思维训练的书实在是太好了!而且正如有朋友所说,读之能学到怎么把直觉如是但难以言说的小事理通过系统的思考写成规范的文章,对于提高社科素养大有裨益。作者带着我们跳出教条和抽象,毫不讳言地把天理、国法、人情放在一起,平衡考虑很多法条以外社会因素,引人深思。其中个案分析多以反直觉的观点开始,分析到最后竟然让人觉得无法不接受。中芭案那一章尤其精彩。后记里那句“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而肆于心而为文”简直神概括。04-02
  • 发条饺子
    实用主义反骨、普世价值杠头、邻家大爷主义法理学家朱苏力老师的最新力作。还是延续其不搞人类终极价值的调性,啰里啰嗦地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法理故事,用法律回应民意与社会生活,连书名都透露着家常里短的亲和。虽然选取的案例有些老旧,分析起来那是相当啰嗦,结论有些难以认同。但我尤爱老爷子对国内法理学(子)的花式吐槽,那一副忽视事实与情理,偏爱神圣话语与大词儿,擅于死磕与自我感动的亚子,我还是挺熟悉的。04-05
  • 寄居石头的森林
    法律不总是合乎逻辑,幸亏如此。12-04
  • 只是世界尽头
    过于主观片面,所引的思想很多和法学无关,以偏证证偏见04-08
  • Valentino
    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第一章就已经足够让人倒胃口。首先,论证程序正义重要性的部分基本上都算不上是论证,都是自说自话,让人捉急。其次,关于为什么患者手术需要亲属签字的理由论述也看得让人皱眉。12-25
  • 没错老王就是我
    渐渐喜欢看法理了。对我来说,从许多的个案中寻找智慧与人性之光是件挺有趣的事情。公检法在司法过程中是带着许多的政治罂粟的,并且民意这东西变化无常、有时会把人们带偏方向。所以司法独立极为重要,记得书中有一句二审法院虽然是最后一道防线却不是最坚固的防线,感触挺深。还有,法官事实上是在钢丝上走,自由裁量的把控很重要,稍有不慎会被民意裹挟,失去自主独立,如果事事都挺谁的声音大那不是黑社会吗。而过于教条依据制度,法官又会变成司法机器失去了智慧的法官不如用AI替代。但过于依据自主意识做出判决又会极大的侵占立法权,当立法与司法在同一个机关手里的时候是非常可怕的。最后一点要说的是,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改进,外国的月亮不一定香,外国的法律也不该不经思考就直接套用,本土也有许多约定俗成、日用而不知的公理。12-19
  • NanNan
    行间距太小了 现在的书已经不流行这么设计了10-26
  • Mia
    苏力老师一如既往自以为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告诉21世纪的我们,进什么步啊,你就是活在大清。08-21
  • 法妹儿
    如果对大国宪制感到失望,这本书则不容错过。喜好“独立”思考的苏力回归了。09-13
  • vandheerlorde
    虽然这位老师的许多立场我不同意,但这并不重要;我来主要是学用规范性表达来阐述规范性问题,即几句观点扩展成一篇文章一本书,即可。01-28
  • Blade King
    巧了,我也反法治神话,巧了,我也反对言必称希腊/外国,巧了,我也反对法律人知识垄断。但很多结论是和苏力老师有分歧的,很可能源于其中的理论预设我也不同意,比如传统的合理性,现代社会传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用主义为王的理论。这些导致了本书内在的至少三组张力:民意vs反民意,实用主义(或行为功利,多处)vs法律规范(规则功利,如第一章),个体vs集体。但无论如何本书都值得四星,苏力老师仍然是那一代国内法理学界案例与法理结合得最好的那个,不同意是不同意,启发也是真启发。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