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普拉东诺夫
    福瑟很善于体察人物破碎的情绪与情感,但可能也是因此有一种什么都抓不住的怅然若失与空虚感12-22
  • 天真和感伤的你
    既然喜欢诗歌,就写诗吧。既然喜欢戏剧,就写戏吧。一个人不能这样,觉得可以一举两得。01-09
  • 松子鸽
    3.5/5 昨晚读《而我们将永不分离》时眼泪啪嗒啪嗒掉...可当我“感情饱满”地将最感动我的那几页人物独白读给室友听后,她却只是顿了顿,称这情感描写过于私人化,以至于她听后未获得丝毫卡塔西斯,更别提像我这棵盘腿植根于床席上的“柳树”那般,读后恨不得附身亲吻文本,感谢它为我带来了雨水(泪水)的快慰。但后几篇主题同质化有些严重,亦或是我一口气读了两本约恩·福瑟,对他的剧作手法和结构方式相对熟悉,所以有些腻了...04-05
  • 邵兵
    四个剧本中最好的就是《秋之梦》。04-08
  • [已注销]
    真实的梦呓,回忆的分裂,痛苦的人生。04-14
  • 福瑟是有趣的作者,但模仿他写戏剧是危险的08-29
  • 神圣邪恶
    “我是如此坚强”、“我并非独自一人”、“原来你一直在此处”……等待的结果还是等待,这种同义反复的荒诞表达,使得一种贝克特式的风格贯穿福瑟的所有作品之中。人的存在形同一座座孤岛,他们是如此的割裂、如此的不可理喻、无法交流。如果说加缪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局外人,福瑟则向我们展示:从未有“局内人”,我们皆无处容身,无家可归;我们都是“默尔索”。05-28
  • 虾米
    福瑟对时空的处置惊世骇俗。《而我们将永不分离》是“空间叠加”,女人等待男人的空间,与男人出轨女孩的空间无缝嵌合,且套叠女孩与另一男子暧昧的空间。《秋之梦》是时间压缩,祖母葬礼上,平行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祖母葬礼”本身成为祖母葬礼上的往事和记忆。《暗影》是将时空浓缩为一个点,不知过去未来,也不知此地彼岸,生命中本身无多大交集可能的人,都汇聚在这个点上。《我是风》是在一片想象的海上的一艘想象的船上,同样不明所以的抽象存在。福瑟的场景和语言极节省,而蕴含的意义极丰富,人物渴望爱更怀疑爱的确定性。他们要么困在某个局中出不来,直到死亡把他们带走,要么像《我是风》中的“一个人”那样纵身投入虚无,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像风一样翱翔寰宇。荒原和孤独是福瑟剧作的底色。01-04
  • 丁一
    约恩·福瑟式剧本创作快速入门浅赏——剧名:《你会一直找我吗》人物:女孩、男孩、她、他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会啊。会一直找吗?会啊。(短暂静场)会一直找到死吗?会。(短暂静场)你撒谎。2014年秋 初稿于上海。2015年冬 再稿于上海。10-17
  • 陈妙尝
    最喜欢的《秋之梦》和《我是风》是两种架构方式,后者因为保留隐喻的征象,显然比前者更好呈现也更易理解(也因为主旨归于自我剖析和成全)。而《秋之梦》的妙处在于,还原生活本身被时空所稀释的戏剧性,不依赖动作瞬间而是“场”本身去呈现。06-08
  • 孟冬
    戏剧人物没有名字,剧情也没有发展递进,约恩·福瑟的戏剧就在无名人与自我,与另一个无名人的对话中展开,但他的戏剧里还有关系,即戏剧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他要表现的,靠得近却无限疏离的关系,表面看似平静和谐,可在每个人的内部,每时每刻都像调好弦的乐器一般,自顾自地发出声响,这些声响是人与外部世界共振的证明,可疏离与隔绝使每个人的听众只有自己。生活本身是没有形式的,戏剧是剧作家发明的高度浓缩的形式,它将时刻在变的日常生活和永恒不变的真理拧在一块。在约恩·瑟福,虽然人物模糊,剧情简单,但戏剧仍能立起来,可这些简单的句子却在展示了真相,触到了生活的肌理后,陷入了语词重复的单调中。10-23
  • 成知默
    2018年已读014:福瑟的戏剧阐释了人生而孤独的命运以及彼此间对话的不可能,言语是不真实的,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谜语,当我们想用言语来表达些什么,却总是适得其反。那些宣之于口的,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最终都只剩下如梦呓般的破碎的词语,而想要靠近、想要理解的渴望终属徒劳。福瑟是有着强烈个人印记的作者,精简、凌乱的台词一再回环往复,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节奏,但以一种形式贯穿始终,则大大削减了表现的力量,更显得有些贫乏与单调,可一而不可再。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