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电子书
首页
读书
经济管理
回归劳动
反馈
书名
回归劳动
作者
姚建华
苏熠慧
格式
PDF
评分
7.6
ISBN书号
9787520126762
出版年
2019-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31
定价
98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经济
豆瓣评论
M²
总体来说,劳工研究对digital technology的engagement 让人不满意嘻嘻,这本书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嘻嘻
10-24
在沪印第安人
还记得姚建华老师在课上滔滔不绝的模样
01-09
叉
前几篇和导读都不错,对概念的梳理较为清楚。案例研究水平参差不齐。
09-15
断气回春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太大了,以至于不想码字推荐给大家。。。如果以后中标了,我会回来磕头的~~~
06-27
噶桑玛
对劳工研究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好看的是理论文章,斯坦丁提出了“不稳定的无产者”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批判,anyway,不稳定的劳工是全球化背景下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书里中国社会的实证研究感觉做得很浅。其实可以用不稳定劳工的理论研究当下中国年轻人对“体制内、编制”的狂热,应该很有意思。
03-03
Jaryang
很喜欢这种行文风格,但研究让人感觉一眼看到头
03-14
邱小姐的梳妆台
斯坦丁所谓危难工人的特点,同性质下欧美脱福利国家体系后产生的underclass和第三世界的非正规劳动者的差异(历史路径相迥),以及该言说的“旧瓶装新酒“……结果显然还是马克思人老人家的洞见最牛逼。
04-06
Jingle
导言写得很好,把后面的文献都囊括进去了并做了相应的评价;但国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都还是没有回答中国的“不稳定劳工”究竟有何独特性的问题。(越读越觉得马克思对于劳工问题的见解深刻)
04-24
57
重点是盖伊·斯坦丁的文章以及对他的批判,信息量很大,写得也很精彩,重新赏我读论文的快感,为今天重新理解“劳动”提供了坐标。
11-20
文山
“不稳定劳工”的概念时近些年劳工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苏师姐编著的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是从西方劳工研究领域介绍了有关“不稳定劳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书的后半部分则聚焦于中国不稳定工人的实证研究。最有启发性的是前几篇理论性的文章,最有名的当属斯坦丁的劳工研究。斯坦丁之后的几篇文章则是对其进行了批评与回应。总体来说,这几篇理论性的文章必要及绕不开的是与马克思的对话,即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后备军”这一概念。关于中国实证研究的文章,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贾文娟和苏师姐、梁师姐的这三篇,不管是从思路的启发性来说,还是从文章写作的方法而言,都有莫大的借鉴。看完这本书,我这一阶段要做的和要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工人“身份”这一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与不稳定情境之下显得特别重要,这点与外包、雇佣制也直接相关。
05-11
小当家
论文集,主要的几篇还是关于全球化对劳工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产业中新生代的知识民工,比如编辑。弹性雇佣制和市场化,福利废除使知识女工们处于生存条件更恶劣的环境中。后面的论文有点参差不齐。
01-28
Connie_Connie
1.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鼓励最大化竞争,主张控制可能对竞争和商品化过程形成障碍的任何人为调控形式,这一切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机制包括:数量上的弹性(临时工增多,劳务中介迅速发展);功能上的弹性(工作不稳定加强,导致职业共同体的消解);工资系统的弹性(货币工资占比增高,福利机制式微,收入不稳定)2.不稳定的无产者迅速增长的原因:一是新自由主义重塑了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系统;二是教育的产业化提供了土壤;三是全球化危机加速了无产者的不稳定性3.非常经典的合集,收录了有关不稳定就业/脆弱性就业的经典文章,导言写得非常细致。有志于此领域的话,一定要细读,并且得按参考文献细细考究4.中国实证研究部分不忍细读,大多是虎头蛇尾,始终没读出什么新东西;有关女编辑那篇,学术写作能力存疑。
09-28
GingLam
几篇名篇的译文,估计都是研究生手笔。尤其Kalleberg那篇存在严重漏译和误译。请问校对做了什么工作?
07-06
八小背
从不同刊物搜集的论文集……而且缺失了一些针锋相对的论战文,实在太可惜了。中国的研究也让人觉得隔靴挠痒
08-0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