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夏野
    在近代南方诸省,客家人在丘陵山地中求生,个体让位于族群,族群被文化维系,文化保障生存,他们是步行的行商,是夜里江上的匪盗,是田间地里的哀叹,是革命的阶梯,后来有的成了工厂的血汗,有的成了无根的游子,有的被族群重新感召,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文化10-15
  • 清欢
    非常扎实的田野工作, 把整个四堡的印刷贸易网络还原得非常清晰,对我们了解当时底层的社会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帮助。11-18
  • 莫听穿林打叶声
    现在出版史研究缺的就是这种依靠详细扎实史料构建而成的研究。研究的结构完整全面,特别是书籍销售网络部分,更具价值。01-26
  • 这么近,那么远
    可以。“福建四堡是闽西群山中一处偏僻的村落,但在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叶,它却是繁华的雕版印刷业之乡,通过流动书贩和四堡人经营的大小书店,为中国南方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教科书、家用指南、医疗手册及传统名著。《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的作者通过对四堡地区出版业的长期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穷十五年之功完成本书,对于晚清民国四堡的出版-销售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进而使读者得以窥见南方基层社会的社会风俗、文化兴趣与精神状态,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史、社会史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11-30
  • 趴在地上的手卷
    无法感受四堡的特殊性在哪里,七年时间文献学确实在进步12-30
  • KK Ad Astra
    中国家庭是组成中国印刷技术的重要环节。好像看到盗版,因为书中所有的冒号都变成分号。06-16
  • 逆风飞扬
    读此书的动机在于好奇四堡作为清朝民国的印刷业之乡的原因,后来想想淘宝上印书的地方,还有涿州等等都不是大城市区位,书中介绍的并不精美的雕版印刷品有点像手工艺品,在原产地(竹子木头)生产,经行商经销南方,有那么点义乌农业卷不过,搞鸡毛换糖的感觉。后面产业链条铺开更像小商品市场的逻辑了。也许非大城镇不容易审查也是一个原因么。下部介绍的书籍类别,跟现在热门盗版书差不多,教育文学养生风水这些。最后讨论到印刷品对认字有帮助,但最文化提升有限,其实教育还是需要言传身教吧,否则真的跟书里说的那样,只会个只鳞片羽了08-02
  • 王安息
    前半部分人类学真的看不下去。后半部分翻了翻还是有点看不下去。但依然值五星。04-15
  • 伯樵·阿苏勒
    最后一章关于literacy的写得颇不错~08-22
  • 蕺水
    用这么多琐碎的材料拼出一本书,实属不易。文章通过对四堡书籍的刊刻来讨论帝国范围内书籍的传播的影响,比较有趣。一方面,科举等教科书的贩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同质化,另一方面,精品书和地方文化的书也分别巩固了精英和其他族群的认同。11-14
  • 松雨轩
    一半佩服一半失望。作者更倾向历史社会学思路,从各种巨细靡遗的史料到不辞辛苦的口述采访,用心良苦,终于把一个乡镇的书籍文化写成这么厚的一本书。但此书很明显就是为达恩顿、周绍明等人的学术话语做的注脚,让人一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论,所以中间尤其是对各种书籍类型的分析变成了琐碎的夹生饭。02-23
  • 韧勉
    够厚够失望,作者试图通过闽西地区的私人印刷作坊的生意网勾勒出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文化的文化向度传播贸易路线及其影响,但是作者太过追求客观叙述,缺乏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拓展结论加以应用。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