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ainbowww
    此书要是不把引用全放尾注以及尤其自作聪明的把所有参考文献全翻译成中文,观感上要好很多。没啥新东西,见解一般,除了讨论了下,实际是围绕林爽文与天地会展开的,核心认为这起叛乱不是宗教运动而是一般性的农民起义,同时这里说的更偏向于帮派一类,虽然后边提了民间宗教但感觉相去甚远04-06
  • 优雅骑士
    本书主要以林爽文起义为切入口,揭示了天地会的起源、性质、传播及其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17-18世纪的人口增长造成大量的年轻人生存于社会边缘,游离于等级制度之外。这一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拜传统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天地会这类的结拜组织。林爽文起义成为了天地会发展的转折点。一方面,在起义以前,虽然结拜与结拜组织已经普遍存在,但并不为官府所重视。起义爆发以后,林爽文所借助的主要也是族群矛盾而非天地会的意识形态,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反清复明”口号。起义被平定后,天地会开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而清政府对于天地会组织持久而残酷的镇压使得原本专事互助与犯罪活动的结拜组织转变为“反清复明”的秘密会党。另一方面,大量天地会成员被迫前往其他地区避难,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巫术互相渗透,无形中也加速了天地会组织在这些地区的传播07-27
  • 古代侠客
    可以说材料很丰富,分析不到位。一种传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看后一头雾水。04-12
  • 朱颐钊
    考索林爽文之变的前前后后,颇有精微之处,尤其是对于思考清中叶的官僚体系上上下下如何感知与应对类似事件的治理逻辑,亦有裨益。感想一,林变之前,闽台各种异姓结盟而成的「会」不在少数,独「天地会」之名目能流传下来,不无偶然。二,此类帮派寻衅滋事,振幅不断加剧,终至于地方性的叛乱,然届于林变之时,仍一无反清复明口号,二无天启性质的传奇,三无严密之组织体系,不脱传统地方叛乱的逻辑。三,本能的焦虑与警惕让乾隆皇帝在上谕中直接认定存在着一个以「天地会」为名目的、组织性强、目标明确的阴谋集团,官僚体系的自我动员与公开取缔,反而成了「秘密会党」的推手。四,诚如作者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患偏执狂的清政府从一种非正式的习俗中造就了一支反对力量,对政府权力来说,不无讥讽。」01-24
  • 骤雨初歇
    标题取得很大,但内容写得很小。草草翻了导论和结论,无法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方式,因为矛盾重重的论证也不太理解他想表达什么。每次翻海外汉学最怕翻到这种著作,写作的方式非常缺乏扼要易读的美德。再看看。03-29
  • kakfif
    挺好玩的,有一处提到,zf越禁扩散越广,反而成为了宣传,终归还是上位者对下属群体的傲慢与偏见的后果07-28
  • 这么近,那么远
    “全书的情况来看,作者把这两次叛乱“归功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传统?)基本没有展开论证,人们看到的是兄弟结拜与两次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一贵依靠的是一般的兄弟结拜,而林爽文依靠的立有名目的兄弟结拜)。”09-07
  • 王峰在山上
    清朝以前没有歃血为盟结党叛乱?11-02
  • 琉璃光
    想表达的基本概念没分析透彻就拿来用材料套出结论,牵强;对论文主旨的把握太过松散,节奏拖沓,框架安排和所谓的“传统形成”没有非常牢固的联系,附会;虽然早被提醒覅买,但还是手贱,啧啧...07-29
  • 木下天一郎
    孔飞力学生的作品,以台湾林爽文“天地会”起义为核心,分析了清代“秘密会党”的形成过程。所谓的会党一开始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俨然一个有体系的严密组织,反而类似一群乌合之众的集合体。林爽文的起义虽然借用了天地会的名义,却一点也没有借鉴天地会的天启性思想和仪式,这提示我们所谓的“天地会”的形象可能是后世建构的。11-16
  • sharpy
    很多地方模模糊糊的,感覺沒講清楚10-14
  • Chopin J.F.YU
    1)和莊吉發那本《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對照著讀,兩種不同的思路與研究取徑如何處理相同的議題的;2)所謂的「秘密會黨」本質上並不「秘密」,有趣的是這些人是怎樣被「動員」的,參考Charles Tilly,以及巫仁恕老師《激變良民》的理論部分;3)頁123-124的圖很有意思,1790s-1830s,所謂「天地會」是如何蔓延開來的,背後的邏輯很有趣;4)讀譯者的前言,感覺譯者在裡面的「私貨」很多,有機會可能還是要讀原文;5)頁1,「傅滿柱」這麼「東北」的翻譯,其實就是「傅滿洲」(Dr. Fu Manchu)。。。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