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洗清秋
    读“上编”及“下编•职官类”。比想象中好看太多,就像探案小说一样,甚至有惊心动魄之感。陈先生清本溯源,一步步向前推的思路很值得学习。唯一的问题是看过一遍之后,分析过程基本都忘了。。好在后面利用辑稿材料的时候,脑子可以有根弦,想着条文系年的问题,小注的问题,再有个溯源的意识也算不白读。01-09
  • 田季琰
    真神了!抽丝剥茧的,诱人深入的,有条不紊的01-28
  • 朵朵小时候
    前言就把宋史爱好者看的热泪盈眶(╥_╥)01-05
  • kiky
    终于看完了(上篇的方法论),这种写法挺有意思,但有些废话,特别是还有前后重复的部分。因为没来得及看下篇,所以不好说复原成果如何。12-02
  • 於沐
    纸本一遍,微信读书听了一遍,准备三刷了。实在太佩服了,抽丝剥茧逻辑缜密,细密追问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很佩服一点是能凭敏锐的洞察力辨析《辑稿》门目归入的错误,再从大典的原貌和辑佚的过程来推测致误的原因。真的很期待他老的复原能呈现什么面貌。11-03
  • 高籀
    这个书是很奇妙的,因为读不进的人一定读不进,它太具体,太专一,太枯燥;而读得进的人一定是大为惊叹,击节连连,佩服不已。尤其是对于热爱典籍又热爱本格推理爱好者而言,本书并不异于一部极为有趣的推理大著。看完之后,也引起了我对“辑佚”一学更进一步的思考。12-30
  • 迟权
    了不起的文献本格推理!08-12
  • 冰山狂人
    素晴らしい~抽丝剥茧的过程看得太爽啦07-15
  • 过去读95版的时候,我还在想是不是第13章放前面更好些,几刷之后觉得目前的安排应该是最好的结果:经过2-12章漫长的剥离、清理,终于迎来13、14章的光辉时刻——“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并不侥幸,有它的必然性”。07-28
  • 紀離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说“草草通读一过”,都是轻侮。08-09
  • 斯坦利•赵
    考据严谨,分析到位,条理清晰。05-21
  • 文禾斗
    这项辑佚,从其复杂艰巨程度上看,可谓空前绝后。永乐大典是垃圾山,偷偷摸摸钞出的辑本,再被人搅和几下,更是个垃圾山,光看他针对每种文本的疾病数出那么多种病因,然后不厌其烦地拉表格,都能让人头皮发麻。就这还能恢复到七成原貌...总而言之,这个工作是文献学领域的一次宏大而深邃的逆向工程...11-17
  • 单手运球杨改之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