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怀疑的一代
    给了一个教训,论文集应该看所需论文即可,不需要篇篇都看。‖看论文集不如看专著,一篇论文就是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的回答,阅读时必须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无此,就有些看不大懂,不知道作者想干啥,有此,就会把论文当成一个个材料。专著一般是有个问题去探讨,也深入,对问题意识不需要那末苛刻。‖有些文章我看不大懂,有些文章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材料。08-20
  • 安西老爹。
    主要关注“上篇 视野与方法”,以期有所启发07-06
  • 呆呆鹅
    2022【35】无论是方法视野,还是细微分析,作为入门读物很合适,写作思路很清晰。我的这种感受与短评不谋而合。当然,论文集确实有些索然无味。写土改最好、思想史次之,书评值得学习,其余弱了点,对mao历史的理解略显幼稚和理想化。06-30
  • 王子毅
    宋永毅编的那本《重审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没收录李里峰老师有关土改的论文实为可惜!06-12
  • 毗耶离
    综述写的好,当索引方便。单篇论文短而无味。05-02
  • 门卫
    李里峰的党史研究实事求是,推陈出新。既能让主流接受,又不成为主流话语的传声筒,也不炫耀新材料。最后几章关于革命动员与农民动机的分析来自于关于华北土改的另一本书,在立论上非常强,应该以后会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公论。05-07
  • 小p
    略失望。上篇写方法论的几篇文章挺扎实的,然而中篇和下篇的论文并没能回应上篇提出的高标准。中篇的几篇都相当一般,下篇明显更细致但到最后很微妙的靠题材取胜。11-01
  • 豆友206189730
    如果对新文化史或者政治文化史抱有幻想,应该听听恭忠老师怎么说,看看里峰老师怎么写。04-09
  • 冢虎
    写土改和乡村动员的几篇比较好11-24
  • 云里雾里
    前面综述很受用!后面的论文偏重理论,不太体会的到在史料上下的功夫,有些文章直接看结论就行。01-21
  • SALE
    2021最后一本书打卡。本来是冲着下篇去的,没想到重复那么多12-31
  • 賣松人
    將已發表的論文結集出版,卻不加注副標題“論文集”,反而取一個宏大的書名——這種行為實為不愛惜自己的學術羽毛。02-27
  • 愚公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本论文集,内容包含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政治社会理论的研究综述,主题是将西方的政治社会学纳入到历史研究的范畴,第二部分是关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研究,主要从个案角度描绘晚清思想和制度变迁,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共土地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内容。第一部分的重点是新政治史的视野和方法,也是后面两部分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概述。晚清民国的研究,大体上仍旧是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中立化描述。第三部分其实是他写作的重点,也就是对于共党在乡村进行的土地革命进行深描,阐述了这样的手段对于民间社会的重新组织产生的影响,并对于这一影响在建国后的意义进行了评论。总体上说,这是尝试用社会科学重新阐释近现代史的尝试,从论文上看得出这种社会科学化的努力。04-18
  • 不Jo人了
    论文合集。关于土改的相关研究将历史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相结合,还是值得看看的,反正收获有很多。12-06
  • 戒骄戒躁
    上编重理论,社会学与史学、新政治史、概念史、个体/集体记忆、政治文化。中篇最喜《“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翻译的政治》。下篇讲党史、国史,虽立场鲜明,但结论敏感;其对基层(乡村)治理的分析颇有见地。注释可进一步阅读,历史学与政治学结合的启发很大。论文集,几乎无改动,定价略高,行距大。(逸夫馆借阅)10-27
  • 维舟
    上篇学术回顾,梳理政治史的危机和新“政治文化”史的脉络;中篇展开近代对概念史和政治史的案例分析;下篇“革命与治理”应是作者所长,结合社会政治理论,颇能推陈出新。虽然作者隐含的立场正统(如认为一些反合作化的口号“反动”,民间反抗则“发挥了制衡与纠偏的积极作用”),但结论敏感,本书不准再版想是因此。虽系论集,写得还是很扎实,可议之处在于:前面的理论关怀谈到历史学的危机,强调其时间性、叙事性、人文性,但作者其实也未能做到(特别是“讲故事”这一点);而“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其实是引入理论来分析历史,或为之提供历史个案,最终还是把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了。10-20
  • 江海一蓑翁
    南大政府管理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李里峰老师的论文集,按照论文主题和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于介绍社会史、政治史、概念史等史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视野与方法;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和制度史研究;第三部分集中关注政治史视角下的中共革命研究。李老师的论文,思路清晰、表述严谨、文笔流畅,体现出良好的学术训练和文字功底,非常值得参考。个人最推荐《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暴力是恒久的吗?》《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这三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互动与相互借鉴、罗威廉名著《红雨》的评述解读和中共革命的乡村动员机制,写得相当精彩,受益颇深。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