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spionage
    Claude Levi-Strauss:感受其他文化有利于更完全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到规约着我们自己的象征世界那一套法则呈现出一种陌生而迷人面貌。因为这些法则被陌生化,是为了让我们从中获得新鲜的发现。然而正因为我们和他人有着一些共同的基础,这种自我疏离才得以可能。如果仅有差异性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这样有变革力量的对话。因此,在与另一种文化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与自己身上那一点根深蒂固的他者性( otherness )相遇,通过将他人视作我们的近亲来以新的眼光凝视我们自身的活动。我们必须将自己视为“他者中的他者”( an other among others )。12-05
  • 新月相
    伊格尔顿在这个知识分子关心现实已经被嘲笑的时代还是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文化的力量被无限放大的年代敢于批判自己恰饭的根基,真的勇敢!内容还是一如既往的流畅精彩02-07
  • Anthony
    对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反思、对柏克的重新打捞对我启发很大。爱尔兰色彩很浓,这个背景赋予了伊格尔顿所有研究以特殊的与殖民主题相关的视角。翻译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译者脚注太多,会不断打断阅读体验,但也看得出用心,以及译者显然是想通识,阿诺德利维斯艾略特马尔库塞也要注一下……但伊格尔顿的作品其实非常不容易翻译,因为他对西方文化传统和流行文化都太了解了,又十分善于运用,这么多的本土梗,真难想象译者有多崩溃……11-26
  • alain.proust
    少了佶屈聱牙的术语迷宫和“冒犯”的戏谑成分,原来伊格尔顿也能写得如此通俗简明。文化含义复杂,与文明、艺术、生活、知识纠缠不清,伊格尔顿着重选取了其作为一种社会无意识(unconscious)层面即“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以及象征实践(symbolic practice)”的意义进行论述[马克思的类存在(species being)、维特根斯坦的“被给予的”(given)、拉康的大他者(the Other)、海德格尔的对世界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和原初取向(primordial orientation)等等],外科手术般解剖当代文化在混杂性和复数性中面临的种种危机,矛头对准了他的老对头后现代主义。06-04
  • 飞行系文学少女
    『文化(culture)这个词和宗教术语崇拜(cult)之间存在着一种词汇学的关联。许多美学术语(象征、创造、灵感、启示、统一、顿悟、自足等)都带有少量神学意味。文化像宗教一样,为日常活动带来了宝贵的价值。同样像宗教一样,文化关乎基本的真理、精神的深度、正确的行为、不朽的准则和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它同样有自己的仪式、大祭司、偶像和礼拜场所。如今文学研究必须面对一种更为现实的怀疑论:这样深奥的追求真的能对经济增长做出一丁点贡献吗?在许多新的发展中,正是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将文学批评从失去社会关联的危险中拯救回来。一旦文学学者敢于研究电影、媒体和通俗小说,那么他们就肯定有理由宣称自己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毕竟他们致力于研究被数亿普通人消费的艺术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不是珍贵和无价值的区别』02-22
  • 七月在野歪
    一二章节会觉得有些发散,不好抓住主线;后面对比伯克、赫尔德与王尔德的观点时就好很多。社会发展变革,而“文化”自概念从近代兴起后,无不围绕着身份、权力和政治。这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幻觉:文化似乎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里·伊格尔顿告诉我们,单从文化层面,并非如此。03-11
  • 孔默
    文化是什么?新宗教(cult—culture),生活方式(cultivate—culture),反机械的精神力量,商品……没有标答。但可以肯定的大概是,在“文化产业”大兴的今天,不是文化将产业文化化了,而是文化被产业产业化了。ps:论述立足于老爷子本民族的爱尔兰文化传统。07-22
  • 。。。
    奔着读《文学阅读指南》的快感来读这本书的,老爷子依旧很幽默,不过读到后面有点失望,可能是开头调子起高了。02-16
  • 坐苍井观天空
    9分。1.诗意盎然。完全可以当作诗歌来看。2.作者特别拧的清楚文化的内涵。古典的那种文化,今天已经不生产了。今天生产的文化与古典文化已不是同一个涵义。文化被稀释了,稀释于市场活动中,稀释于日常活动中,稀释成了四不像的文化产业。12-10
  • #暗蓝#
    一如既往的小体量大容量,由浅入深,非常好看。文化如同穿衣戴帽,本来是御寒保暖的必要,渐渐演变成了身份的、品位的种种不必要。倘若不极端,不触及底线、伤及无辜,文化的种种延伸无伤大雅,但根本上,所谓文化的,还是现实的,还是那“一袭华袍”上有没有虱子,“皮袍之下”有没有“小”会露出来。01-24
  • 陈楸帆
    如此薄又如此厚的一本书,博大、犀利、深刻,巧妙地用几个爱尔兰人串起结构,翻译立大功了。01-01
  • 狄狄
    有精准地辨析之美,博学,最后时刻露了一下西马的批判火力。不过,最有洞见之处,似乎还是从伯克的观点引申而来的:“权力必须欺骗我们的感觉,创造有益的虚构并激发我们的幻觉。普通人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精神的高涨与心灵的慰藉,而只有一个善于操纵象征和仪式的国家,才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如果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转变为一件艺术品。”某强国似乎一直很擅长于此,甚至在最近的高考题中,做到了从历史上“意义的丰年”(1919、1949、1979)收割好形象,又完美避开1959、1969、1989(姑且只说带“9”的)这样“意义的荒年”,不仅如此,强国形象还能从根本不能确定的未来(2049)透支,不能不叹服。06-08
  • 银角大王
    我爱这老头!太幽默风趣刻薄机智了。本书也可以叫《伊格尔顿教你写文献综述》。#2004-19
  • Mr. C
    本着物质主义的批判原则,伊格尔顿试图 将文化政治拉下当今学术讨论的热门榜,认为文化批评的诸多问题要么只是虚假的故作姿态(对国家,财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剥削问题的刻意回避),要么本质是基于物质问题之上的政治经济地缘冲突罢了。01-05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谈文化、文明区分却不先谈清文化,总有些含混。不过伊格尔顿的矛头明确指向后现代偏见,否定文化相对主义,捍卫标准,“那些珍视差异性的人需要区分我们很难摆脱的文化习惯(比如想象未来在我们眼前)和一些不难甩掉的陋习(比如阉割女性生殖器以及生产核武器)”,但他又没有明确给出标准,而总是举例,颇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味道。进而讨论作为“社会无意识”而与“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和原初取向、拉康的大他者相似。点出文化的复杂性之后,继续以王尔德为例说明。接着讲现代文化概念的诸多来源,对工业主义的批判和对革命概念的否定,还有上帝之死……最后则否定文化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不能将文化的概念扩展到更为现实的层面,那么也许保持沉默会是明智之举。”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06-27
  • 琴 酒
    这个穿插于全书的爱尔兰引线真好啊,让这本普通的书竟然有些动人。写伯克的那章最好,因为看到伯克的爱尔兰身份和他对发生在爱尔兰的运动的同情,所以看得到伯克那个所谓“保守”文化观的两面,每个地区所拥有的存在已久的虔诚与情感,统治者必须尊敬并建立在这种感情之上,强制要和同意结合——这意味着文化既可以是粘合剂,又可以是断裂点,可以是批评和运动的理由,拥有一个被右翼所忽视的激进面向。剩下的就有点老生常谈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但那个嘲讽的文采实在太好了,多元主义者“应该多元地看待他者,而不是无条件的肯定他”,“涉及差异,却不涉及正义”。最后一章提到的“反殖民”到“后殖民”倒是让人觉得,理论的发展和全球史的某种同步,现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处理“自我内部的他者”,不过确实是新自由主义就是了。05-25
  • 恶鸟
    虽然是给大家普及文化论的小书,但是也已经做到论述精准优美,纵横开阖的全球视野12-21
  • 赫恩曼尼
    “权力必须欺骗我们的感觉,创造有益的虚构并激发我们的幻觉。普通人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精神的高涨与心灵的慰藉,而只有一个善于操纵象征和仪式的国家,才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如果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转变为一件艺术品。”——Eagleton新近对文化的解读,像是繁华看尽,返璞归真,句句有深意,欲辨已忘言。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