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阿巴厮
    一口气读完,有点太短了,不够看的。被ALS病魔折磨,仍然能写出这样体面有趣深刻隽永的文字,老派精英知识分子的态度真是让人敬仰佩服。也太谦虚了,什么标签都不贴,非说自己是边缘人,可惜这个世界的走向不会像他所期待的了。对于童年的几段回忆清新脱俗,感觉都可以拿来当语文课文来看了。不过,最喜欢的国家是瑞士,就因为干净有序啊,这个结论不太满意了。07-27
  • 夕岸
    对托尼其他作品的注解式补充,可以窥见其身份的矛盾和怀旧的动机。07-21
  • 欢乐分裂
    “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刻意选择于何处结尾。”面对病痛与死亡的侵袭,托尼·朱特以优雅克制的语言(“文字是我与世界之间仅剩的联系”)、清晰稳健的思路、绝大勇气搭建记忆宫殿,身体机能虽日渐萎缩,但调动脑力,以某个玛德莱娜小蛋糕式的回忆契机重返成长现场,重组、分类、整理往事,这是属于他的「追寻逝去的时光」。虽是小品文格式,却不输于磅礴回忆录,且相当好读。二战后与欧洲同步生长的一代人,接受最后一轮精英教育,具有严格自省精神,躲过犹太复国主义(言及身份归属的焦虑)、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左翼思潮的诱惑,最终确认自己属于“边缘人”;对法国知识分子及其大本营——法国高师狠狠嘲讽:“巴黎已成为熄灭的星球”。对东欧变革及其思想文化阵营,他给予了最大的赞美。08-22
  • Kat
    浓浓的精英知识分子感,但不会让人生厌。写文章的头脑大多不笨,有才华但也懂得克制的就少得多了。我最爱英国人这点。06-13
  • 江海一蓑翁
    这是以其个人经历写成的另一部《战后欧洲史》,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朱特的笔触里,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豁达和通透,对于欧洲战后变迁,对于民族主义和女权主义,对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认同,都有非常清淡而又精彩的论述。非常值得一读。09-12
  • 木南
    托尼朱特无论写什么都是一流的09-27
  • 成知默
    托尼·朱特说自己罹患绝症的暮年,就像个现代木乃伊,“独孤地囚禁在肉体的牢笼中”。托尼·朱特一一串联、修饰那些相互脱节的记忆,在生活、思绪、幻想、或真实或虚妄的回忆中寻求抚慰与依靠。不以能揭示大格局而自诩,着意避免“寻根式”文学中的沉闷抽象,有个人生活过往的回望,亦有放眼大千世界的关怀,很好读。09-01
  • 鶴少爺つるゆき
    看看别人20岁以前,思想和经历上已经经历了从信奉犹太复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群主义到抛弃它们,想想我二十二三岁才觉得我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疑问,现在30了还在晃荡……很多篇简单却有启发,《精英》、《边缘人》等篇尤其。05-29
  • 老约翰可汗
    黑齐泽克的作品是失禁。04-27
  • 朱尔赫斯
    你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涉及所有问题”,但还是忍不住从这里推论到所有。08-15
  • 诗意的恶棍
    写回忆的文章是件忧伤的事情 博学的人写起来真和一般人不同 人格魅力很强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写什么都在关注着现实11-11
  • 艾弗砷
    重读。朱特生于1948年,几乎与战后欧洲同年,这一年英国甚至还没取消战时配给制。他目睹了三十年自残自毁之后跌跌撞撞站起来的欧洲。朱特幸免于六十年代末左派的诱惑,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经历使他对马克思和左派运动免疫;他是最后一批精英教育的受益者,那之后大学扩招、公立院校衰落,教育受群众性评价裹挟,一步步滑向结果平等。有些地方很有意思,比如讲巴黎高师的知识分子爱啃书本、搞艰深理论,却因为童年被埋葬在万里挑一的升学考试里,而缺乏生活体验和想象力;讲六十年代性革命,英法两国年轻人雷声大雨点小,仍拘谨有余,德国人却极开放,性派对乱交不一而足,美其名曰“摆脱上一代的阴影”,让朱特瞠目结舌。他自嘲说自己这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为他人行为的自由权利而战斗,自己反而没大张旗鼓的做过什么”。12-16
  • malingcat
    回忆儿时是文学的,写到近处则变成了思辨的!一个历史学家在渐冻中想试试文学笔法,最终还是历史性书写。孤高。坦诚。坚持己见。01-04
  • drunkdoggy
    人不该顺着自己的天赋做事情,要逆着来,才有挑战,有磨砺,激发生命的反脆弱性。顺着天赋来的,早早就能“成功”,但在某领域内纯然的“成功”,却要付出“脆弱,狭隘”的代价。这是Tony Judt在一截截变成植物前口述的最后一本书,他想起自己的中学校长曾劝他去读文学而非史学,因为他的分析思辨能力过强。Tony在生命的尽头想起这句话,写了这本书。12-28
  • Robert
    译得非常好的一本,透过回忆的只言片语就能领略到作者老派历史学家的学术派功力又不失幽默的一面,丝毫没因网络横行而辱没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呼。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