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winter
    建议先阅读莱维的其他作品,不然一个个没有连接的小故事可能会让你读得有点晕。即使翻译得不咋地,还是本好书。07-23
  • 虾米
    这书的翻译是要扣分的。07-28
  • 只抓住6个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它的情节不够吸引人,而化学元素的人文化也不够充分,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融入故事中。所以还是更适合作为中学化学课外读物01-17
  • 西瓜吃西瓜
    翻译真是难忍。。。什么时候有新翻的啊啊啊12-29
  • 一愚
    有的人是氩--怠惰的近似高贵,有的人是锌--乏味的灰色的,有的人是铅--稳定的柔软的…化学元素和人物个性、事件性质结合起来,这点挺新颖。翻译还是读不太顺。06-25
  • 苏木
    翻译风格不是问题,慢慢读进去,会感觉到厚实之感。作品好在对二战(纳粹)背景的距离控制,简单的控诉与自怜早已过时,作者在传记、回忆、省思、化学(物质)之旅的线索上谨慎而活泼,风格也多样,颇迷人。10-08
  • 透明
    漂亮的小故事,没有特别着意写奥斯维辛,可是那种深远的影响随处可见。06-19
  • antares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聊到这本书他表示这本拿到过百年最佳科普书的名号(之一),然而我当年因为排版和难读就没看完,并且这书完全不科普于是感觉这奖拿的仿佛冷笑话一般…总之终于捡起来看完了,彻底看完后倒是有所改观。它并不是普适意义上的科普书或者小说,一本充满了各种艰深晦涩隐喻的半自传自然很难讲好读,但慢慢看下去就会逐渐生出漏雨苍苔、世事幽微之感。关于铅的那章非常推荐,以及部分句子让人隐约看到了马尔克斯的感觉。(最好对着英译本看)11-14
  • Weixi
    英译本转译,希望以后有意大利语直译本。01-16
  • ESO 510-G13
    一句话 莱维参与了我把与化学有关的科目从D-提升到A+的全过程 感谢战争与幸存 趣味与好奇10-22
  • Toddler
    当见证者莱维搞起了文学创作,立刻甩卡尔维诺几条街01-23
  • 影随茵动
    以化学元素为介质,非常独特的视角,与早前读的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全集》倒是非常相得益彰,就是融合性有点问题,特别是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后,总觉得没有写出精华,而且译笔也不太舒服。07-09
  • 丛林宜歌
    二战期间,意大利境内有8000名犹太人被送出境,6000名被送到奥斯维辛,只有356名在战后生还回到故乡。编号为174517的青年化学家莱维就是这356分之一。这位奥斯维辛幸存者后来成了一名作家,以元素周期表为框架写出了一本伟大小说,1987年,在这本《元素周期表》在美国出版后的第三年,莱维坠楼而亡。有人说是因为抑郁症。第一次见到对他的介绍是在薛忆沩的文章里,“他坠落的身体与地板的撞击声竟没有惊醒他93岁的母亲和他32岁的儿子。”08-31
  • 苏比
    根据英译本翻的,而且翻得这么差,真是让人蠢哭。译者是个台湾的化学工作者,90年代初翻译的,简体出版也不重译一下,浪费书。07-24
  • kylegun
    语言之氩,冒险之氢,初恋之锌,暧昧之磷,自由之金,死亡之铅,竞争之砷……若从文笔和翻译说来,这真不算本好书。但每一个元素所对应的历史生活琐碎轶事,夹杂着笨拙的半科学寓言故事,看着还是倍感真诚触动。科研工作背后的浪漫,总会促使人去为每个名词寻找其文学意义上的故事;读着读着,总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观测站中为每个未命名Be/X射线双星所胡编乱造的神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