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反馈
书名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
盖伊·特立斯
格式
EPUB,AZW3,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208138841
出版年
2017-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496
定价
65.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文学
美国
豆瓣评论
希夷子
第一部分关于纽约的最好,也让我恍然大悟去年很流行的那篇速写北京都长稿的灵感来源在哪。#嘻嘻#
07-18
影随茵动
以人写城,以城衬人。新闻写作的典范,最好的时代记录者。
09-17
阿巴厮
前面两部分还可以看,老的纽约,和大桥的修建,第三部分人物速写,真的太食之无味了,想表达的东西,大概是有的,但无聊,让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提不起兴趣。
07-29
twinsanne
不愧是“新新闻主义之父”。每一位书中所描述的对象都有独特且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完全站在了幕后。(或者说作者抹去自己,毫无痕迹的功力了得)1960年代的纽约故事现在看来毫无过时感,中间部分惊叹原来美国也有拆迁问题和钉子户,最后的特稿中有我不感兴趣的人物,但读完会立刻对他们产生兴趣!~
04-14
成知默
2018年已读017:在想象与真实之间,在虚构与纪实之间,盖伊·特立斯的所谓“新新闻”或“新闻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将自己隐身于人物与事件背后,用小说的手法来写新闻报道,为后来的非虚构写作开辟了新的道路。《纽约》《大桥》《走向深处》三个部分三种写法,仿佛镜头的推移,形成了对纽约城与纽约人纵深渐进式的立体呈现。喧哗与躁动的纽约城,从那些被遗忘、面目模糊的无名之辈,到被仰望、被追逐的显赫名流,从令人目不暇接的市井白描,到毫发毕现的人物特写,那些小人物也拥有寻常的幸福,那些名人们也要面对难堪的失败与孤独,特立斯笔下的人与事交错,有着真实的温度。
02-11
思郁
对写《巴黎评论》创刊的那篇《寻找海明威》、写报道讣文的无名记者《坏消息先生》、《舞会来了》以及写纽约的那几篇印象比较深
04-14
示播列
透过翻译可以知道是好文章,但写的许多人物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有距离感。
07-09
岩井俊七
确实别有滋味的非虚构,第一部分纽约的猫和巫师清早8点的电影院等灵动的城市细节,笔调之美小资电影都可不加改动直接用,其后的彼得·奥图尔巴黎评论等文如繁华璀璨灯火下消失在人海的传奇,一路似有花村里莱纳德·科恩伤感忧郁的歌声陪伴陪读,一如作者对那些流动修桥工的形容:“他们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起来,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是那样支离破碎”
11-09
耳朵
总觉得这一类非虚构写作可能是个抖机灵的活儿,有太多的“精心”,是属于想成为菲茨杰拉德的新闻记者们愿意做的事,大概我不是这类人。碰巧,一些蓬勃的行业又为这一行创造了商机。这么也挺好的吧。
04-19
浊舞
新闻过了些时日注定过时,如果没有被铭记的理由,那就是毫无意义的过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被割裂开来。第一篇的纽约如果变成此时此刻我生活的城市,那一定妙趣横生,但我与纽约隔了一个半球,而我也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人,可以有什么去追忆。更重要的是,纽约毕竟有几百年的历史,每一个十年,都是不一样的。单单的平铺直叙堆砌材料真能带来什么除写作方法外的意义吗?但第二篇大桥却能因为一个桥的实体,一个固定而流动的建筑工群体,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可以成为有趣的历史。从这个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主线,一种精神,便不如纽约此篇散漫了。至于第三篇,比第一篇更食之无味,一些太细节的描写让非虚构显得虚构。总结地说,这本书适合消遣,但并不能真正获得什么,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历史,却依旧是新闻的姿态。
11-26
安提戈涅
不喜欢这种写法,一方面是干燥的数字罗列——甚至有时候我觉得盖伊·特立斯的数字迷狂只是象征意义上的,类似于《巨人传》里那些庞大的数字,它们只负责展现“多“和“大“;一方面又是有些造作的虚构叙事嵌入,国内的模仿者从早期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后来的三联人物,都有点这种油腻的味道。但值得肯定的是,“”被遗忘“的部分”,重新接续起一种“都市书写”的传统,自维多利亚的人们乘着热气球飞到城市上空俯瞰都市后,都市与都市人本身成为了描绘的对象,狄更斯、莫尔、乔治吉新一直在开拓这一传统,他们所要挖掘的,正是华丽都市的倒影:那些被遗忘的人、底层的人。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本身是有关怀的。另外更有价值的是特立斯的写作方法,近乎于一种田野调查,博弈、拉锯、机会与偶然,都促成了私人观察与私人书写的可能。偏爱《巴黎评论》那篇。
09-02
熊阿姨
9K字上下的文章恰到好处,如《坏消息先生》,恰好的独家细节,恰好的幽默感,镜头推进,恰好一个局部放大的精妙对话。但是超过1万5是冗长的灾难,注意力不断被稀释,陷入了对海量细节的痴迷之中,国内模仿者也没有写过这种长度的内容。写历史内容的部分如布鲁克林大桥,对很多过于鲜活细节(作者出生前五十年一个工人上桥后打招呼的完整对话)的真实性存疑。
01-03
Sarcophagus
假设书写一篇田野,三部就像三种切法相互支撑。重点人物群像,从片段聚焦到生命纵深,如《马桥词典》中解码文化的关键词条棱镜般互映;重点事件分拆,从动态过程到结构张力,像《世界的苦难》中各具立场的典型群体共筑空间;碎片化的总体拼图,反上帝之眼的鸟瞰,反典型调查的定格,反大数据的大数据。光怪陆离照见寻常,浮华盛景衬出萧索。
12-21
维舟
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写出这样的文字,需要有极善观察的眼睛和克制的表达习惯。中国要是也多一些这样的非虚构写作就好了,将来或许不失为对这个时代的最好记录,那是影像资料不能取代的
05-05
远方Sep
老帅哥的成名作,去年写的是《纽约客》上的那篇偷窥旅馆的故事
04-06
方枪枪
之前一直没买到,于是后来从图书馆借来后便复印了一本,现在看了下目录,这是《猎奇之旅》的新版本,内容没啥改变,译者也是同样的两位,只是书名和里面的标题都做了改变,要是早几年出来,兴许我就入手了呢。哎,买书有时候就是这么值得玩味,就像是生活开的玩笑。当然了,本书作者真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大师,其实也能从中看到他对后来新闻从业者特稿写作影响之深远,如果你是记者的话,还着实值得买来学习看看的,当然,普通读者也可以入手,因为他的作品读起来太他妈有意思了。
04-09
小波福娃
国内特稿写作圈捧得很高的都在学这种写法,相当烦人。
07-19
汐丶曦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04-23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