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九月的天空
    徐鲁亚和孙婷婷两位译者的翻译实在是太差劲了,不仅有大量的谬误,句子读起来也是狗屁不通。12-30
  • Ansuuuu
    没有一种媒介能精准传播感官感受。世纪初对未来的想象,带有明显的web1.0时代特色,形式上的多种媒介形式结合的民族志,其实并非超媒体。很多打破常规的尝试,也许在当时看来颇有创新意义,但其实传播效率并不一定高。如何表现他者,如何编织民族志,也许拥有不会有一个完美的定论吧。颇为赞同的是,人类学家也许可以走出去,走到公众面前分享和科普,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内容不应该只是学术的讨论,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宝贝。10-11
  • Chu2Otaku
    没太能读进去,对我来说也算是扩展知识了06-24
  • 贰三四郎
    梳理了DM、jay ruby和anna grimshaw 等人的影视人类学感官转向的思想,提倡实验性的影像民族志;总得来说,世纪初sarah pink对于影像人类学的新发展期望很高,试图通过跨学科、吸取感觉人类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和超媒介来拓宽发展方向,虽然我对于超媒介这一块一点兴趣没有,但有意思的是DM说到想要成为一门成熟而有趣的学科,晦涩难懂是必须经历的阵痛,如何整合文字和影像的优势确实值得思考,这对于人类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联想到项飙的文字和对他的视频采访,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此外,sarah pink对案例的分析也挺有用。11-03
  • 小满
    作为一本入门读物,梳理了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及重要的理论观点,着重叙述影视人类学在21世纪的转型和学科之争:在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采取科学实证主义的观察式记录和研究者参与式观察与被研究对象互动共同生产构建知识的主观性过程。而对于影视人类学是否能传达出所谓共通的情感,在表象的相似性下是否能传递出相同的经验,能否传递出具体文化情境之下的知识有所怀疑。的确,视觉本身仅仅记录的影像是断裂无法构建意义的,而这也是纯影像记录所停留的缺陷,因此作者也在倡导构建一种以文字和影像共同构筑的超媒体影视人类学。但视觉作为一种感觉,不仅要停留在割裂单独的研究之中,也要联合其他感官共同构建意义,而不是主张视觉的主导。放在多元文化的语义下也倡导比较人类学的情境性。但论文本身比较浅,且叙述多为重复,更多是学术史的梳理11-30
  • 把噗
    10年前的书,已经过时了。拜Lucian Taylor所赐。而且名字可以译得高大上点,《视觉人类学的未来:运用感官》。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