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试论点唱机
    可能是同类型小说读多了,感觉其实很乏味。不过作者在开头写南货店四位老师傅的生活时文笔还不错,只是越写越油腻。08-09
  • 瘸腿蚂蚁
    看的是收获版,前半部分惊艳,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几个人物转场竟有些悬疑的味道,看到罗生做苦力然后被父亲顶职去南货店,性情突然大变,这剧情编排的毫无准备,太突兀了,后半部也就没了兴致,匆匆翻完,即是俗套.07-30
  • 胡桑
    人物在纷繁的南货店中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出现消失,留下一种动人的悲凉感。小说句法冷峻、简洁,贴近方言,又别有韵味。07-06
  • 祝羽捷
    你读的时候就感觉这一定是个很馋的吃货写出来的,奇货可居的年代,什么都看上去无比好吃,老酒,饼干,桂圆,红糖,汤包,糯米粽,蛋花汤,米糕,银耳……一来二去的交易和日常营生,背后是众生相,不能言说的宿命感,有种小津电影的气质。07-26
  • ECHOZHU
    感觉看了一部江南版黄色版的大江大河。为什么要跟汪曾祺扯上关系,一个是只有其表一个是沉淀了后自然的韵味。很多用语感觉是为了样子而样子。众生相,这方面。确实写了不少人,可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挖,就是一个个短故事。确实有些讽刺时事,但是这样的讽刺太浅太平常。就像削掉皮的苹果,看到一点氧化后的黄。一章章的情节也是,突兀不连贯。如同电视剧切换镜头一样。功能性太明显。还有语言一些故作聪明的啰嗦。比如“秋林感动,几乎掉落眼泪”, 这句,画蛇添足。不想赘述了。01-17
  • 天亮了
    人这一世,无非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认识,又一个人一个人地离开。08-11
  • 把噗
    年度现象级华语小说。用家乡话念,不时笑出声。08-09
  • 差不多得了
    《南货店》给人一种迷惘感,这种迷惘不是伤感,也不是怀旧,而是一种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突然迷失坐标的局促与为难。就像鲍师傅说的,“我们这一代,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脚迈进商业社会,但什么是计划,什么是商业;到现在许多人还是搞不清楚。”这句话太到位了,今天的读者看来,这仍是一个绵延的历史难题。作为渺小的个体,能在时代的转折中温和而体面地活着,就是莫大的幸运了。07-21
  • 林培源
    从《出家》到《南货店》,张忌完成了一个小说家“向上走”的关键一步。《南货店》比《出家》的体量更大,但阅读的过程,丝毫不觉得冗赘和臃肿,反倒生出一种不动声色,又入木三分的俭省和克制。这是张忌的小说“法度”,从民间(地方风俗、衣食住行、方言等)和古典小说(白话文、章回体小说)中盗取火种,再点燃成为一堆哔啵有声的篝火。《南货店》随人(物)赋形,这得益于《儒林外史》《金瓶梅》的滋养,这意味着,它从人而非故事出发,人是这部小说得以存在的地基,故事于是借了人而生长,在枝蔓处见天地,见众生。谢谢张忌,作为写作者,我在这部小说中习得了许多做小说的门道。08-12
  • 泓南
    其实真的平庸,人物没有一个立起来的,全部是模仿来的桥段。08-23
  • Docelibra
    作者厌女,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放荡世故而结局落魄。心灵的匮乏加之人性层面美感缺失的结果,是留给读者一地鸡毛。02-08
  • Nelly.L
    飞快地刷完《南货店》,作者是不是在学金宇澄啊,冷眼旁观众生的姿态。作者尽量隐藏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许是某种中国文学传统,但我真的不太喜欢这样—宿命论+社会大染缸你逃不过的认命感,人(男主角)是好人,只是被时代卷走了初心;女人不是命运的祭品就是勾引男人堕落的femme fatale。不过小说中的浙江风物真真让人倍感亲切,“落去”“小辰光”“出去嬉”“老倌”…读到这些词汇脑中如条件反射般能念出来。08-25
  • Freshbaster
    前半部分很好的,书商说他是汪曾祺、小津安二郎也不算过度吹嘘。但后半部实在不可以,没有对现代性的智性理解,更像是发泄情绪。在小镇写作的确会影响视野。但结尾很妙,做成了一个时间回环,可以说把后半部分救起来了一些。题材上比较无力,是作协风格,不是我的口味。08-01
  • 读后感—前半部:这写得可真好啊;后半部:这写得都是啥01-14
  • 前半部分写得特别好,利落练达的人、事,乡情,带有作者一贯的慈悲心,凡事包容。但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区,叙述一瞬间失了灵气,老气横秋的文字状态伴随着文中“我”的人到中年,一同到来。发现一个现象,这种人物成长型小说普遍写不好后半部分,《平凡的世界》、余华《兄弟》等,都是穷苦年代活灵活现,真进入了活灵活现的年代,作者倒又板了起来。由此又衍生出一个问题:究竟以何角度写繁华?能想到的最好的例子是红楼,或张爱玲的几篇,金瓶梅也好的。许以荒凉心态写繁华,正负相抵,烈火烹油。以繁华心态写繁华,正正相加,倒显得累赘。08-12
  • 粟冰箱
    以文度人,我想作者应该是一位说话款款的老先生,温厚、冲和,文质得可爱,悯恤地写旧时光,让人感慨果然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但变得再慢,日色仍是变了,琉璃世界的水膜渐渐生出锈斑。在大时代的碾磨下,秋林虽是那样弱弱地活着,却仍然显出些许“冥顽”,他会觉得许主任变得不像从前的他了,会为鲍主任的下流感到难堪,也会跟杜英说镜中的自己变得陌生…小说配角时常让我意外,吴师傅,齐海生,鲍主任(实在没想到他竟是最潇洒的人)…还有许多让人感念的“善”,钓鱼老人,杜尔,胡妙…齐清风父子属实心痛,秋林母亲的隐瞒也令人落泪。作者讲述的口吻轻轻腔,但几十年写起来却是毫不拖泥带水。尤其后半本,现实的铁丝迅速织拢,结成一张难以脱身的网罟,无论什么棱角都被磨平。人生百态,世情浮沉,忽忽过眼,最终也不过是一封悼词上无人在意的几行字。07-29
  • 宝木笑
    书后弋舟和张忌的访谈非常棒,就像在书中小店旁边的小酒铺相谈甚欢,如烟梅雨,一蓑江南。有的书凭的是煎炒烹炸,有的书靠的是生猛海鲜,张忌的书是盐水毛豆就黄酒,好这口的人才会做朋友。书名《南货店》就带着这种隐隐的个性,那是江南特有的风景,象牙小秤、紫檀小算盘、传统点心、白酒酿……这注定是一本写给自己和一小部分人的小说。叙事线时间轴选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真正市场经济的狂欢马上登场,旧时的布景还未完全褪色,风味人间不是张忌的选择,人间烟火也不是他的本色,你我这样普通人的平凡一生才是《南货店》关注的生活。所以,这是一部标准的“慢小说”,张忌不厌其烦地细致描写每一件“物”的数量、成色、质地以及人们在取用和称量它们时的安静和耐心,因为他明白,总有人会选择同样安静而耐心地度过波澜不惊的一生。07-22
  • chunlili
    评分哪里值这么高,怎么豆瓣图书分也通胀得厉害?当秋林离开南货店后毫无预兆地滑向乡村官场小说,想起来第一部分的老倌米粒这部分就奇奇怪怪的。08-07
  • 耿家店小二
    小说的前半部分像块璞玉,灵动隽永,充满江南意蕴。其中最熨帖的是各种吃食,一碗光面、一杯豆浆、半斤饼干、一斤白糖都被作者描绘得妥妥贴贴仔仔细细,让人想起童年的小镇,徒增惜物之心。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与厚意,都在这些简简单单的食物里了。至于小说的后半部分,有点浮有点俗,但这就是时代本身的气质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