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illusionzl
    有幸读到,纯属偶然很有人文素养的科普啊09-29
  • lfzxsc
    我们的一切,都是奇迹,当怀着“奇迹”的心,面对现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07-28
  • smile
    去深爱你不久后就注定要离开的生活吧,请唱出生命的歌谣。你从未正确感受过这个世界,直到海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直到你以夜空为衣,而满天的星辰点缀成你的冠冕。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现在下着的雨,与上亿年前落在恐龙身上的古老的雨毫无二致。南·谢泼德在《山居吟》中写道:“像所有深奥的秘密一样,水简单得使我害怕。它从岩石中涌出,流走了。在无数的岁月里,它从岩石中涌出,流走。它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做,只是做自己。”除却风与海洋,一切都是暂时的。羽翼一振,万物皆逝。除非你们变成小孩子的模式,否则断不得进天国。我们需要更少的崇拜、更少的消耗和更多的玩乐。久未谋面的闪光时刻比年龄、逻辑和知识更加意味深长。我想在天空中钓鱼,天空的底部满是星星做的卵石。11-05
  • 绝迹江湖张书评
    这果然是一本生命之书,非常感叹作者的博学,生命就该在前行中不断丰富自己!你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唱着歌,奇迹就在发生!08-06
  • Prunus d
    一本处于哲思录和科普之间的书籍,也表明了科学作为一种载体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自我与命运的方式。对于「奇迹」的说法介于宗教意味的天启以及神经系统的神秘之间,可能对于非西方文化的读者很难理解……12-17
  • not me
    不错的自然科学科普书籍!02-10
  • 小补丁
    我们生活在死亡和被遗忘的阴影中。即将到来的损失是真实的,并没有解脱,只有缓刑。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绝望。去深爱你不久后就注定要离开的生活吧,请唱出生命的歌谣。07-04
  • yhx
    比较新的一本书,许多科学发现都是近年做出的,博古通今,前几章是古典的科学,最后两三章讨论了未来,很不错的一本书。11-09
  • censored dump
    相当高能,想要在一本书里涵盖如此广的概念和如此穿透的解释(比如数十亿年前夸克聚合的碳、氢和铁,通过分子的化学键组成我们的红色血液),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作者还是通过旁征博引(有时浓度过高)和英式幽默的细节(瓦格纳如烧红的烤面包机),呈现了丰富的图景,或许称为知识挂毯更贴切,map,这个词的意涵被充分挖掘,我们心智的表征能力就形成一种mapping,把弥散的现象映射为多重、跨学科的语境,本书就像那个隐喻,小心不让语言溢出科学筑起的四壁(树叶闪烁是卢克莱修之舞,也是光合作用),或者也像那个景象:13世纪的僧侣趴在草地上,把头转来转去观察蜘蛛网,以发现8分半外光子的奥秘——最大和最小尺度上的奇迹,和我们的感知相连,并以我们的生命为庆祝,像尼采说的让自己成为桥梁——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确实因此而生。05-22
  • 寒凌旭
    这个世界啊,是无数场奇迹编织了你我,是无与伦比的美丽。06-17
  • 卖萌被雷劈
    内容还算丰富,但非常不喜欢这种掉书袋的写作方式,作者无时无刻都想要卖弄自己的广博学识。12-07
  • 莱昂纳德冻带鱼
    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07-08
  • 幸福往南飞呀飞
    No 29 of 2020。写科普大众读物,没有哪个国家能比上英国吧。作者简直是移动的博物馆,怎么能那么博闻广识,随手拿捏各种历史科学研究,还能学贯中西,引用一下我们庄子的话。跪了。05-10
  • 生锈发条
    literary geek 系列,作者非常喜欢掉书袋,基本上近几个世纪的作家都被他掉了个遍,书的主题又过多,看着十分费脑子。这本书前半部分是用纸质书看的,后半部分是用微信读书看的,观感完全不同。纸质书分了中间主要内容和两端附注,微信读书都夹杂在一起,有点奇奇怪怪,再这本书其实适合抱着回想一些浪漫的事情,经历一些 eureka,微信读书削弱了这种感受。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章讲色彩的部分:人眼看到的是光子被视网膜吸收时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传递给大脑的,而颜色是副词——因为颜色是一种感知,不是一种属性……所以“我蓝蓝地看到了天空”。 11-09
  • Yujie
    《奇迹地图》这本科普新书,展示出生活细微处无尽的美好:从阳光空气,到身体发肤,再到日用饮食……作者一一数算,诗意又硬核的写出来,真是很特别的一本。07-28
  • AyNoite
    从宇宙的诞生到太阳的死亡,从马勒的《大地之歌》到库尔塔格的《墓碑》,从中世纪的赫里福德大地图到超资本主义反乌托邦的未来,跟英国人比博学你就输了07-02
  • danyboy
    前一段时间把若干本科普书籍摆在一起读,确实是各有各的讲法。《奇迹地图》是选取了从宇宙到人体里多个称得上“奇迹”的话题,分别开启科普的历程,本书胜在文笔,不似在科普,更像是在哲学笔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