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Nelly.L
    可以和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配套起来读,对日本女性阶级意识的分析尤为有趣:1. 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家庭是那些由高薪丈夫+全职太太组成的物质无忧家庭;2. “上流女性”兼具女人味(姿色)、金钱和权力。这大概是21世纪东亚社会普遍现象吧,对女性的要求远远多于男性。11-15
  • 莫得鱼丸
    看完唯一的想法是,希望自己不要到了作者那个年纪还是二极管想法。03-16
  • 把愤怒榨成果酱
    全本罗列数据,并带有数据解读和分析,如果当成一篇学术论文来看的话,还是不错的,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但没有深入。作为社会观察家的三浦展恐怕还没有这样的功力究其根源。但如果你发觉自己生活欲望低、沉迷舒适区、人际沟通差的话,那就要小心自己可能是作者认为的“下流社会人士”。我不认为这书是贩卖焦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这样的。读完了,作者调查的样本数太少,这样得来的数据分析有失偏颇。另外,作者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法软弱无力,可惜。降一星。11-14
  • 桃原上的冰乐丝
    贴标签式做分析,想当然式下结论,问卷无法有效支撑结论。总之,没啥读的必要。01-07
  • 郝院长
    略失望。样本量小,成书时间早,而且学术性不强,社会学硕士论文的量,博士稍欠。但优点也是明显的,开宗明义,观点公允,发人深省,分析也比较有启发性,而且短小精悍,易于理解。总之就是浅,而应该可以写得更深。这种屌丝全球化的问题,欧美中日几个大国都该好好分析分析。以及,豆瓣青年确实应该看看。02-12
  • 马大象
    相比《低欲望社会》而言,这本书更加枯燥一些,因为它就是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没有社会调查知识基础的读者可能会被书中罗列的大大小小的图表所打消掉了阅读的兴趣。作者用这样一份研究报告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正在发生着分化,少数人能跻身上流,但有一批中间偏下的阶层被作者定义为“下流阶层”。这群人已经失去了向上进阶的动力,在安于现状的过程中逐渐滑向底层社会,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缺乏多元的社交环境,没有名校出身的背景,因此人生的“选择权”被大大地框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中。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界限内外的区别,但是没有给出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和《低欲望社会》放在一起读会更完整一些吧。11-19
  • 人间观光团48
    前面的25%还行,通过一些数据推断出共性,所以即使你想通过是否喜欢独处等等处世态度来定义一个人是否“下流”,我也愿意陪你玩。可后面越看越觉得,嗯?作者一副以精英自居瞧不起“下流”人是怎么回事?并不觉得“下流”就需要被瞧不起,社会参与度低,做事不从社会贡献考虑,希望活得轻松自在怎么了?这只是人和人之间生活观念正常的不同而已,“下流社会”这种标签词,得了吧01-12
  • SaoirSe
    日本也是什么破书都能出版,给150个人做个问卷就敢写书分析社会阶层了。。11-18
  • Tired Zippo
    本质和贩卖焦虑的公众号爆款无异,能卖一百万册也不是意外。前面还会比照表格数据,后面就只看小标题了,三浦展在开篇推出几个概念之后就再没什么可说的,几乎全在靠诱导性很强的调研问题得来的数据,以及一些很跳跃的臆断来支撑(当他发现一些样本数据没有鲜明共同点时,他觉得这说明他们“没有清晰明确的价值观”)。这两年读过的最糟糕的书01-16
  • 饱肚师叔
    样本小归小,但是不能说人家完全没道理。尤其书里有一段:“并没有出现人们所预计的那种多样化的幸福模式”,振聋发聩了。虽说人和人之间有个体差异,但把人类作为一个群体看,或许人生“幸福安乐”的道路,真的也就那么几条了。12-19
  • 祁十一
    写于2005年的书,关于1970年代出生的日本人,竟然如此像今日中国城市的85后90后。日本果然是东亚社会先驱,里面有太多描述都可以作为今日中国年轻人的借鉴了。11-10
  • 海带岛
    我跟这人的价值观简直处于同一轴线的两极吧。通篇充斥社会达尔文主义结论和语气,论据和推论都不严谨,动不动就“随便在xxx街抓一个人来问问就会知道”。狂销100万册真的是和贩卖焦虑的网文点击较高一个道理吧。借用小吉高的一句话“你们那么努力工作,泡沫还不是破了”。摊手08-27
  • 一去
    像《低欲望社会》一样,作者的关注点在低层,但关怀却不是低层,结尾处透露出浓浓的「你们穷还不是因为你们不努力」的中产精英腔调,似乎过分忽略了真正上层对资源的垄断地位和解构性差异,何况这份似是而非的结论还是通过对中小样本的调研报告得出的,可能日本较小的贫富差距和国民性格影响如此吧。06-22
  • yonedemon
    低欲望,低学历,低能力,高表达欲望,自由是人生的咒语。11-04
  • 金风细雨
    对于翻译持保留意见,中文译名难免给读者一些色情方面的联想,觉得“逐流”或者“下沉”更为准确。作者认为,下层中产朝着贫困滑落,封闭的生活让他们在“傻瓜的围墙"里自娱自乐,醉生梦死,我本人不以为然。互联网的基本精神是开放,即突破宅邸的封锁,将各阶层的现状公开展览,将贫富的差异放大。在便利店里匆匆果腹的打工者,并非不知晓社会的层级化,他们丧失的是希望,是信心,是对于苦干精神的推崇。他们真的算是中产阶级么?这点依旧存疑。自由职业中收入稳定的少之又少,朝不保夕的当属大多数。作者提供的数据里稍稍涉及两代人的职业现状,”下流“的年轻人里,父母要么是平凡上班族,要么也在打零工。”中流“既无法指称原生家庭,又难以为这些学历、收入平平的下一代冠名。因此,本书的立论依据十分可疑,可以说是故作惊慌。11-14
  • 赫恩曼尼
    书中几个结论还是非常非常戳心的:1.女性年轻时和父母生活,婚后怀孕生子,再和父母同住,是最不易产生下流阶级意识的生活方式,作者称之为“女性把握住幸福的模式”;2.并没有多样化的幸福模式,无论已婚未婚、独身或与父母同住,只要是富裕,阶层意识和生活满意度都相对高;3. “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的人多半处于社会的低阶层;4.“内在不幸的人自己没有消除不幸的能力,只能依赖于各种大型娱乐活动,使自己越来越陷入被动状态”;5.日本到目前为止仍是“结果恶平等”的社会,不管努力与否,也不管有没有能力,在薪水方面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努力生活的结果和意义是……?So sad.11-17
  • 有时海零
    强调低欲望而不是单纯的低收入,“下流”更多是意识上的,有一段采访对团块世代,新生,团块词代的调研数据让我觉得很像国内以前的“你幸福吗”的采访。全文主要是分析现象。有许多值得警醒的地方,例如沉迷舒适区无法意识到围墙和墙外的世界;消费中毒;没有能力的空想做梦;过度沉迷自我主张。“居住地固定化,接触的人也固定化,加之团块次代中越是下流阶层的人群越是依赖手机和互联网等助长自闭的“现代玩具”,这与其说是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地球村时代,还不如说是退回到了以往的村子里。”不能忽视健康饮食,有贡献社会的意识。对于女性单独列出来的分析很有意思。10-25
  • 西江玥
    看完其实有点失望。作者罗列了大量的调研数据,却基本没有很详实的分析和扎实的结论,而调研数据所选取的样本量又太少。所以如果试图以本书去揭开日本社会的全貌很难。按照本书的观点,中国有大量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属于这种下流社会,在阶层固化的过程中可能本就如此。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太过简单。10-28
  • 特别丧
    这书就留着前言和第一章就行了,其余越看越不知道作者想表达啥。作者说“只要年收入超过400万,无论男女都倾向于单身”,前一章刚写完“男性收入越高结婚率越高”,作者是想说明男性都心口不一?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