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中国农民经济
举报
书名
中国农民经济
作者
马若孟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214091949
出版年
2013-3-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数
41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豆瓣评论
森西_小年
不习惯作者的写作思路。。。
11-20
顾焕歌
去年写毕业论文几乎是把马若孟先生这本书当成大综述和地图在用,现在才知道斯人已于2015年去世。谨表感谢。
02-13
逃亡
囫囵吞枣读了一天,总算是看完了,翻译不佳,读着很难受,数据和术语也让人头疼。本书首次采用日本的“满铁资料”,并辅之卜凯的中国农村调查,利用数据推理、假设与验证的方法,探讨近代华北农村的经济状况。从对四个具体村子的分析中抽离出研究关注的要点,并以此探讨华北农民的经济实践、近代农村与城市工商业的关系。让人新奇的结论竟是社会经济关系并不会决定农村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阶层剥削是严重的,相反近代农民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农村手工业和非农业就业等途径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可以供给本身的需求和工商业的发展,而不至于走到贫困的边缘。作者对近代农业的态度明显比主流观点显得更为“乐观”,虽然他一再强调农业技术的落后的情况下,稍一冲击,农业就可能走向崩溃。可作者本人对中国的了解并不高,数据本身也有局限。
12-11
浮生无闲
前几天大略看完本书。本书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许多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观点,在里面被一一驳斥,如中华帝国晚期人口激增对耕地是否造成巨大压力,农民生活是否变得更差等。虽然书略显无聊,但是这种新观点的提出,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引发争论。
04-18
因幡不白兔
第一本系统运用满铁资料的著作,价值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本书提出的很多问题在后面黄的著作中还一再出现,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解释。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河北和山东的地理条件,并提出两种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理论(分配理论和折衷理论)。第二部分对满铁资料进行了介绍,并运用满铁资料对华北的四个村庄进行了研究,对这些村庄进行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进一步检验。第三部分进一步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土地利用和商业发展三方面来检验农业发展情况,并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概述。最后一部分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灾害、战争等),认为阶级关系或生产关系并没有显著地限制农业发展,近代以来地权分配也没有变得更不平均,市场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贷款,并在高度竞争性下进行交换。
11-09
飞飞凌太清
作为第一部系统运用满铁资料完成的经济史著作,本书在资料拓展、基本内容的呈现及观点修正方面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马若孟以满铁调查中的华北地区4个农村的资料为基础,再现并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农民经济发展情形。他指出近代中国农村土地产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由于人口增加及分家制度使得地权分化并未加剧,农户可以根据农村与城镇工商业间的联系,市场化地配置他们的财产、土地和劳动力投资方向以获得更多收入,因而除了偶然的经济破坏(自然灾害和战争)外,中国近代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降低,农村经济处在持续缓慢发展之中,这与前人认为由于地权分配越来越不平均或地租、高利贷、赋税和不等价交换等形式的剥削而导致中国近代农村经济衰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他认为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任何促使农业技术迅速进步的制度。
01-08
无明
关于近代农业分为两派,技术派和分配派,作者属于技术派
08-15
易行难
地权或许没有更不平均,但农民始终都在饥馑的边缘挣扎,只有工业化才是打破历史循环的唯一解。对照建国后的历史,很明显,中共对农村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破”而在于“立”。
01-11
这么近,那么远
按需。《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利用这一调查中河北省顺义乡沙井村、栾县寺北柴村、山东省历城县冷水沟村和恩县后夏寨村等四个村庄的资料,研究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主要是村庄和农户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怎样行使职能以及怎样随着时间而改变。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农村惯性调查》的介绍,以及用这批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启发。
12-09
蝴蝶翻書
相比较黄那本经典之作,愿意给这本多一星,对农民周期性生活规律有认识,虽然按照作者的研究思路,真的很难找到可以支撑的数据,不过作为第一本用满铁资料撰写的专著,还是被大多数人低估了吧。其中一整个部分都是恰亚诺夫的理论框架,啊啊啊,所以读这两本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了解了恰亚诺夫?
01-30
孔飞刀大叫兽
对影响农民经济的各种要素作综合、审慎的考虑,认为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
10-16
Jerry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必读书目。前半部分从满铁惯行资料中选取了四个村庄,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借贷、市场以及基层权力组织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华北村庄存在的共性特征。后半部分又将这些因素逐个分析配合卜凯等人的调查资料,将问题至于更广的讨论当中,得出了与“常识”截然相反的结论,即农村的基本问题与社会经济关系完全无关,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近代农村地权越来越不平均,在借贷制度的盘剥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恶化。反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和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华北的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0-30
G.D.
作为第一本系统用满铁资料的农业史著作,马若孟的巨大贡献,自不待言。但现在读来,问题颇多。简单来说,本作的思路与结论和我初读满铁资料时,近乎一致:市场参与、移民流通、地权分散等。但之后再细读满铁,发现本书至少有三个问题,可称作硬伤:(1)中文版52页,指出预租制为佃农所接受,因为其可让佃农囤粮待售,但《冀东农村实态考察》与《山东物产流通考察》均有对佃农在预租下因急需出售农作物,而不及实物分租佃农的记叙;(2)马若孟完全忽视了满铁充分记载的九一八事变后对华北农村工商业及手工业的影响,仅仅将国民政府在华北的统一,视作该阶段经济安稳的体现;(3)对市场波动的讨论过于简化,其认为农民面对市场虽有价格波动,但很少见。反例可结合卜凯和民国实业部调查,华北农作物周期性受价格波动影响及其严重。
03-0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