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都柏林人
    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交织成辉,既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12-27
  • reneryu
    初读觉得很新奇,时空带来的新奇11-03
  • Owl & Mosquito
    回想自己与这本书的一切,仅剩海浪般一阵一阵还在颤抖的感动,情节都被时间冲刷的漫灭不清,但我对奥兹高度风格化的自传手法印象深刻,破碎的往昔,无穷无尽的回忆,捉摸不透又屡屡重现的情绪,母亲之死,巴以冲突,儿时遇见的女子,把阿拉伯孩子弄得从树上掉下来的经历……“我想变成一片云,变成月球表面的一块石头”……这本书改变了我体会记忆的方式,那时读的时候,泪水怎么都抑制不住。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这本书,竟分不清到底是我自己的回忆还是书中真实的剧情。08-12
  • lemonsino
    有时候回顾起来,所有的轨迹都是脱离设定的,所有的现在都是对过去的嘲讽……但是越往后走越能怀念他童年的那些回忆,终于在这里理解童年对于一个人能有多美好的。这本书的叙事顺序猛然看上去没有规律,却从头到尾穿插着最具分量的对妈妈的讲述,妈妈没有悬念的生命结束却也是全书最具悬念的部分,如果不最终把它说出来这一辈子都无法释怀吧,但就算说出来了,似乎也没法解决任何问题。05-15
  • phageous
    开篇很美,但是中段很冗长乏味,让我一度想弃。直到最后几章,我才恍然大悟。作者写了两个家族漫长的历史,写了犹太人的飘泊与战争,写了无数死去的人,无数过去的事,只为了最终,能够写那件他多年来都无法对任何人言说的事情。11-03
  • 57
    断断续续,读到中间才算进入,也仍有一些段落没能进入,但完全被这种写作所震惊,有些地方真是巧夺天工精准至极,竟不忍读完。还有什么比用一个人的声音层层啼血地讲民族的离散、家族邻里的历史、父母内在的隔阂、个人心性与信仰的养成更文学的努力?(一生之书)又有什么比爱与黑暗更能形容犹太人甚至整个世界的命运?02-02
  • 徐颂
    衷于内心地说,这本书没有很吸引我。10-10
  • 甜圈
    这本书我是年初买的,现在才读完。一开始其实是读不下去的,读的原因是想多点了解耶路撒冷。奥兹是我读过为数不多的作家里对战争描写得非常诚恳的作家,他把自己置身在里面而不是只说杀戮和和平,在耶路撒冷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都充满了这些投入战争中的平凡角色。我不知道怎么说对这本书的感觉,大概就像一个书评家讲的:世界上可能的尝试与思考都已经有人做过,而世界没有变得更好,也不会再变得更好。所以文学到底是杀人的利剑还是救人的良药?这大概需要自己体会了。08-22
  • 冻西瓜
    个人的成长史融入家庭的变迁史,再如水滴折射犹太复国史,心灵激荡震颤发出余音,久久不散。1948年那些计算投票比例的夜晚,整个民族在跟世界赌博。如此令人心碎的历史。眼泪献给六芒星,你们在自己的应许之地,不用再做猫了。09-10
  • 风撼斜阳
    前半段混杂着各种人物与犹太历史,读起来略晕。后半段渐入佳境,以色列建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那段算是高潮,很有感染力。Oz的文字很有诗意,让史诗般的小说充满了情感张力。「我父亲嗜好崇高,而妈妈则沉醉于渴望与精神尽兴。」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两个受压迫的民族也没有,唯一明亮的大概是90多岁还和女人约会的亚历山大爷爷,我很喜欢他。04-18
  • 以为今年的诺贝尔必须是奥兹的,真是文学界的窦唯啊。写得漂亮,曲高和寡。10-28
  • 赫恩曼尼
    “爱是对立事物的混合,是极端自私与完全奉献的混合,一个悖论!此外,大家一直在谈论爱,爱,但是爱并非你所能选择,你抓住了爱,你患上疾病,你陷入爱,像陷于一场灾难。”04-26
  • 成知默
    2016年已读046:#四月打卡书# 奥兹的这部纪传体长篇就像是在废墟上的艰难重建,又像是在记忆的累累白骨之上试图还原最初的血肉。他的回忆就是一块巨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拼图,他打乱时空线索的叙述里,那一个个跳跃的、碎片式的故事断片里,既有一个家庭的浮沉与悲喜、梦想与幻灭,又包容着犹太民族永恒的苦难、恐惧与挣扎。书中最动人、最令人叹息的是奥兹一再提及母亲的死又一再延宕最终时刻的到来,以母亲的自杀结束整部小说,终于将拼图的最后一角填满,仿佛奥兹终于可以直面其中的伤痛与无力之感。不知道在所有的爱与黑暗之中,他是否终于获得内心的救赎?04-29
  • Suito
    所有坚硬所有冰冷的东西将会永远坚硬冰冷下去,而所有柔软温暖的东西只有眼下才会柔软温暖。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