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万木春
    相较于对士族的扁平化处理,毛汉光选择了用社会学统计学以及个案将七百多年在中世发展的士族阶层立体化,大范围的对象并未让著作有顾前不顾后的处境,作者清晰的明白自己要提出并解决的问题。从行政权力与社会势力的矛盾关系写起,以社会势力向政治势力的分化为线头,引出士族阶层作为社会势力的发展,从三国时期的依附集团发展,形成地域性趋势,再到两晋南北朝,以南迁士族(侨姓),北方大士族(地方性极强的山东大族)和关陇集团士族(府兵制加持下的胡汉大族)三个方面对士族发展的两大特点(官僚化与中央化)做分析。总论四篇尤其优秀,能够让人明白士族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士族的演变历程与士族与政治势力之间的拉扯变化。将社会群体分为士族,小姓和寒素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并且毛汉光自己在书中给出了充分的理由,美中不足的是我对数字不太敏感。01-20
  • 某某佳哇
    计量史学就是读起来比较无聊并且可以快速翻到结论部分。计量方法在士族研究中的说服力和应用范围,还是比在政治史研究中的要可靠。士族纷纷迁至两京,为了官僚政治的追求而不得不割舍在地利益,这也许也为中晚唐藩镇在地化留下了权力真空。05-12
  • 天涯狂醉客
    写论文的时候翻过,读的还是最最古旧的版本,书都快散架了。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1-25
  • 山岚
    把众多士族挨个列出进行统计,现在大概很少有人能做到11-22
  • 席缪
    写得敲好看,要论研究的深度、眼界和方法繁多,还要说老一代的台湾学者,他们在美国受到的社会学教育背景是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方法论了~03-23
  • 隐清
    计量史的巅峰,中古家族研究的一部巨作06-10
  • philos
    @2020-07-13 20:59:1901-17
  • 工予新
    光哥对刘裕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悱恻么。。03-12
  • 陳念嗔
    有点西方理论化介入的味道。07-07
  • 逸轩博雅
    其他不说,只“中古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表”一表可见先生功力,一页半的表格,背后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统计中古711年的各类统治阶层出身变化。用数据和士族界定中古,士族中央化,士族分房与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不同的选举制对于士族之影响,总论与分论相互关联,既有理论框架,又有个案研究。04-04
  • 寒鲲
    欲明晰东汉至唐末约八百年间中国中古社会的中基层管理结构,就必须拜读毛佬所著此书,绕不开的必读书目,实乃掌握中古世家望族发展脉络的“不二法门”08-18
  • Michishirube
    一个基本点:中古士族社会的架构没有发生变化。两条较为明显的线索:东晋南朝士族的文质化和军权丧失;“中古”士族的官僚化和中央化。(以及从某脚注可以看出,关于东晋南朝士族的论述,对话对象似乎是唐长孺先生)02-10
  • Adiósardour
    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他把统治阶层的出身分为三类: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素升为士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3、寒素:“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 除了士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都是创新。颇具社会影响的家族成为士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祖先世代官宦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文化要素也必不可少。“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官宦加文化,是成为士族的必备条件。在具体运用上,却往往去掉文化的条件。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