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冬白夏青
    打破研究范式,在前半部分实锤更多一些 ,不知道书中后半部分提到的那些思路后续有没有跟进的研究,是很好的方向01-14
  • 簽書樞密院事
    绪论部分的学术批评,受益良多。01-25
  • 席缪
    一般般。不过选题依然很好。09-08
  • 红蓝的CC
    某个聚落既有一定的军事防守功能(城),同时又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市),两者相结合时,它才发展成城市。从唐到宋,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厢坊制的管理体系,税赋制度也与时俱进。不过宋代城市病也因人口密集集中而更为典型,城市发展受到了物资供应、卫生管理与消防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市井文化带来一些新气象,但基本文化格局未见特别的转折。06-01
  • 预支牛奶
    略读也感觉是做城市史一定一定要看的书。就算不细读内容也要一定一定要看绪论的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归纳之好就不说,也有综述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与扩张动力中举例简直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批判性、思辩性最强的是范式强化和概念纠葛,本书必看绪论之必看。结合柳立言2006年《何谓“唐宋变革”》看效果更佳。学术如何摆脱既成学说之窠臼以及该不该摆脱,说得特别好。落到实处其实也就是多问些具体的问题,但说易做难。而整本书又是对怎么多问些具体的问题,怎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和所谓已有的“发展范式”结合起来。包伟民老师另一篇《说“坊”》也是极佳展现。论据和视角都做到了有所增益。11-17
  • 霜闕〆
    一部具有反思性的著作,包含着对唐宋城市发展程度的“祛魅化”认识。前四章在若干概念的梳理、辨析上提出了很多切实的观点。“人口意象”章节的意图虽颇具创造力,但在提供新的认知方面贡献有限。至于论述上下层文化,则窃以为不宜放在城市背景下讨论。不知为何,书中对久保田的研究提及甚少,纵是其成果不足为训,略有检讨总是有益的。尤其是人口方面的论述,还是觉得不很合适。总体上看,理论思考与史事考辨兼长。12-29
  • 邝海炎
    以往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在“唐宋变革论”和“宋代城市革命”的范式笼罩下,强调唐代城市的“封闭”和宋代城市的“开放”,似乎放大了历史的裂变,忽视了历史演变的前后承袭关系。因此,包伟民此书更多的是从“连续性”视角查漏补缺,表现承续与创新的交织演进。这种平衡感和节制力让作者有不少创获——宋代的城市管理体制“厢坊体制”起源于晚唐;两宋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强化,但行政层级仍然是城市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宋代市井文化崛起,但掌握文化领导权的仍然是“士大夫”。还有一些学术方法的讨论也不错。但作者本人,毕竟是厚谨之人,偏于史实重建,概念演绎上有点犯怵,以致于此书很多精彩环节没有发挥好(比如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互动的问题,就欠缺“新文化史”的手腕。)04-22
  • Lawliet
    考证扎实,批判大于创设。整本书主要围绕的是加藤繁的唐宋城市范式的批判与宋代城市政治性大于其经济性论说两方面。首章最见功力,表格层出不穷,勾勒了宋代的城市等级体系。接下来论述了宋代厢坊制度的因革,宋代“市”的新说,以及因此而产生一系列新型税法税制,如宅(屋)税与家业钱。章五市政建设对南方城市的砖砌道路的描述颇为有趣,章六是取向新而内容则差强人意,论说所谓的城市发展新象未能突破宋人的行政城市体系意象。章七论述城市文化主导者是士人而非平民,但二者合乎为市民,市民文化的取向是媚雅而非媚俗。章八从人口密度、物资供应消防等方面概括了都市发展的瓶颈,但似乎又有点作者批判的伊懋可的“宋代城市革命—高水平均衡陷阱”范式的味道。本书从中小城市的考察出发以突破长安—开封的唐宋变革视角也反映了包对考证和史实的重视。08-09
  • 南萧亭
    春节黄金周期间读完此书,随对其个别结论有商榷,但总体来看,还是抓住了当前宋代城市研究的基本问题所在,且掌握了颇丰的史料,进行了一些颇有说服力的论证,另有一些论证虽结论吸引力不足,但可以看到徇此进一步研究的希望所在。稍后写一篇书评。02-24
  • 我家狗叫茅台
    制度方面梳理全面,不过老包也太不拿社会文化当回事了。06-03
  • 大壯室
    佳。包伟民老师确实是具有创新性的学者。带来的研究不只是精彩的知识,更关键的在于背后对于研究范式的思考。06-23
  • Inglourious B
    前面四章讲城市规模,管理制度,市场与税制都挺赞的,知识点满满,后来开始讲铺路,木改瓦,官学迁址到人口的估算,文化,包括人口密度的测算,物资供应卫生管理和防火都算是浅尝辄止,顶多也就是文献的归纳功力,没有解读感。量变累积的质变,想想都很好玩,改变一些一厢情愿和削足适履的误解,更是回归真实。唐宋史那么多工作和论点都是日本人完成的...也是...哎。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