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一只大鱼
    补课,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看了一部分,应该认真看完的。与本雅明形成对比,凸显政治经济学维度。04-11
  • 离净语
    在所谓“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对第二帝国巴黎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叙述之外,作者应用多种文艺材料(巴尔扎克、福楼拜、杜米埃……)以及在最后一部分中显示出来的历史叙述的能力甚至更加令人读起来激动不已09-22
  • [已注销]
    今年四月开始翻,结果没看几页就撂下了……最近才拾起来看……嗯,简评根本不足以形容我的阅读快感和发现的喜悦。……Great works, excellent translation. 12-04
  • 夕岸
    巴黎就是现代性本身。03-07
  • Mephistopheles
    叫我想起中学时看法国小说那样的激动…04-05
  • j
    中国没有城市,只要聚居地12-04
  • Spring
    不知道是不是读累了,觉得最后一章放的位置和写法都略牵强。总得来说还是很好看!05-31
  • Sternhaufen
    现实性与理论性兼具的典范。资本逻辑、国家权力影响下城市内部空间组织方式的演变引起整个社会空间力量格局的重组、震荡。最后一章《建造圣心堂》与整本书可算是平行的内外篇,建造圣心堂的叙事是哈维论点的铺展,表面上的和解下依旧埋藏撕裂的烈焰,而且直至今日。04-05
  • Joseph.C
    最大的缺陷是论证,许多地方出现“关键”、“重要”等判断,但论证却只用“如我们所见”带过。02-11
  • Adiósardour
    从马克思理论介入空间研究,准确的在每道历史痕迹里找出纹路。城市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城市里的纪念碑公园百货都是官方意识形态,金融资本,反对力量等不同势力互相交织对抗的结果。1848年正是巴黎发展的分界线。它的形成不仅与政治的演变有关,更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有直接关联。1789年法国人虽然建立了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但变调的马赛曲也在微薄的进步力量与各式各样的保守力量交织的历史过程中上演。在日趋走向权威的时代里,两种不同的思潮消融于威权之手。一种思潮是立基于社会共和国的理念,这个理念矢志瑶将法国人民从贫困与堕落中拯救出来。从圣西门,博立叶乃至蒲鲁东沿路下来,无不锁紧这个主轴。另一种思潮则立基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言论自由的主张。09-19
  • 冰糖花木鱼
    有一段讲奥斯曼的巴黎计划将各阶级明确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原先混居带来的工人阶级被资助及被教育的好处没有了。05-20
  • ·
    所谓螺旋递进的全景刻画,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纵横切割,对于多样史材的调度能力都令人惊叹,作者立场、现实关联之鲜明也让人存疑。较之《世纪末的维也纳》,多几分巴黎合有的浮华喧嚣,少一些后者的深沉专注。图表数据丰赡,著译文笔精雅。屡见繁简转换衍生印误05-15
  • 琴酒
    卷首语都提到了本雅明无法复制的拱廊计划,提到巴黎,自然会想起二十世纪初那个星光璀璨的巴黎,本以为能看到城市精神肖像和艺术的互动,上的却是资本主义的一课。大体逻辑非常清楚,历史-地理模式从波拿马和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革写起,空间的压缩,外省人涌入巴黎(激增的人口),信贷等等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而租金的变化直接使工人居住区边缘化,同时分析了巴黎的分区,零散手工业和淡旺季,然后开始一系列关于教育、妇女权利、住房、消费的分析,再至对小酒馆的描述反应出精神生活层面,于是将巴黎公社前巴黎的情况展现的一清二楚,各种政治阶级的对立,工人的生活,巴黎和外省的对比,最终引向了最后的“现代性”。1848年作为分水岭,可惜的就是巴尔扎克这样的视角要是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精神性就好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