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懒残僧
    明朝解放了“私”,也解放了“情”,故艺术有向俗走的趋势。这在清朝又引发了大讨论,学者们认为心学的“无善无恶”价值观所导致的放纵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代思想家,开始讲究“道”与“器”的统一。古人云“性善情恶”,而性情本是一体。而审美,正是由不可象之物化入可象之物的呈现。拿诗歌来讲,每一句单拆可能都不通,然而四句组合却生出一股境界。反过来讲,这境界也不是用辞藻堆砌而出,而是基于“现量”,基于感官的直接反应。整个作品贯穿一个统一的“意”。这个意是作者的“胸襟”、“格局”的流露。比如金圣叹说,司马迁写《史记》是“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而施耐庵“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这就是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和稗史的自娱性差别。总得来讲,此时的艺术遵循作者的“性灵性灵”,和作品的“咫尺山水”。02-21
  • 靈均(安於仁)
    唐宋代卷也有類似園林和書法的介紹,但在清代卷的園林和書法的介紹,又不失于清代的特色。本來在想,每卷都是不同的人來詮釋,會不會沒有結構感,但讀下來發現結構就是立足於時代背後的宇宙,盡顯大氣象。02-04
  • 江海一蓑翁
    能看得出来,几位作者都是学养深厚、熟悉清代美学发展历程的老学者;只可惜这本书在写法和史观上都过于陈旧,采取的是条分缕析地分析几位代表作家、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美学思想的传统写法,没有从社会学和大历史观角度出发,分析清代社会各阶层的美学趣味的演变,也没有把美学思想的演变跟政治、社会、历史的大变迁结合起来分析;文笔上也比较学究化,相对枯燥。作为人民社的忠实读者,比较担心这套“美学通史”的市场销售状况。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