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反馈
书名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作者
商伟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108041395
出版年
2012-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455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豆瓣评论
toki
原来是林庚的学生啊……难怪选了这个题材。儒林外史窝的爱www这本非常不错!
04-27
。。。。。。
看了一大半,神奇的脑洞,还是先扔下去干正经事吧……
09-01
书白
小说叙述形式分析与思想史研究结合的典范
09-02
婆罗星
2012最佳人文学术图书, 依依不舍看完
11-08
蒜妮掰柚
可与廖可斌、杨念群等的讨论对读。但就商伟提出的“在西方到来前,儒家内部能走多远”的问题而言,本书实际上无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问题
06-06
刀叢中的小詩
昔虬髯客志在天下,一旦见文皇,自惭不逮,甘心逊避,遂于海外扶余称王。今读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亦有这种感觉。对于《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不曾多着力,但心里翻来覆去,所谓再也熟悉不过,很容易从其构成的知识分子群像里,这儿找到一个银酒杯,那儿找到一个铜香炉,从自己的怪模怪样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焦灼。今读商伟是书,不就书论书,亦不非找到原型不可。反而从本书内在典型人物及同时期及前后出现的其他作品中,或相互比较,或文史互证,尽心捕捉知识分子内在演进的气脉,及背后整整一个时代的风物全貌。士子何为?如此可谓善读书也。
10-23
Zizon
作者的三观可能有些偏激吧,尤其对待纯粹个人追求时态度比较世俗话.跟礼有关的讨论大概只在第一部分有所明显体现,后面大概是不足以撑起一本书的内容所以杂谈了些儒林外史的史学地位行书风格等,基本就是抽取部分典型人物事做解构吧,都是另一些范畴的事了.
06-07
Adiósardour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礼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并且,最终构成了在宇宙自然的理想秩序中安顿社会人伦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页58)。而且礼仪实践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和态度,也可望延伸弥散到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去。所以,如果以为礼只限于礼仪的场合,那就过于狭隘了,没有把握住儒礼在建立和维系社会理想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局限在陈来兄所说的"乾嘉礼学"研究的范畴里。在他看来,这样的礼学,复杂繁琐,与社会实践越来越远,对现实毫无意义(是否如此,其实也未必。张寿安教授的新著可供参考)。而从《儒林外史》的内部视野来看,显然作者是把泰伯礼,与紧随其后的郭孝子寻亲联为一体,构成了新的儒礼实践的开端。
12-29
笨雅明
1、由商伟的博士论文形成的。2、商伟,韩南的学生。3、学习了。
11-29
马默旌
从完全不能卒读的三十七回反高潮“泰伯礼”开始,实际上把《儒林外史》还原成了一个思想史文本,发掘出小说不断自我否定的生成性面向,提示了前后文中“语境化反讽”的巨大空间。在“理论之后”,作者的精彩分析重新唤回了古代文学接受领域最自然的“意图论阐释学”,文学-文化维度的采用与文本细读结合,令人欲罢不能。因此,“文学”研究如果只停留于文本内部的诗意幻想,所得之浅薄可想而知。不过,行文还是繁复了点。
08-20
邈邈
1.非常羡慕作者的叙事能力。2.岔出去的还能圆回来才是好脑洞。
01-25
百香果
作者提的那个“苦行礼”感觉有点扯?礼哪有二重礼和苦行礼之分啊,就是生活中对待礼的不同态度嘛(背离和践行)。其他倒还挺细致的,能自圆其说,有一点点田晓菲论金瓶梅的感觉
05-21
白鹇
稍微罗嗦了点,翻译腔也重,删掉四分之一冗余文字始为可颂。
01-09
钟螺
写得盘旋回环,岔出去的地方有时候倒比重复的正文有意思些。感觉上商伟是不大懂礼学,但巧在吴敬梓大概也不大懂礼学,俩人也不在二五眼之上也不在二五眼之下,两对二五眼看对眼了,就还挺有意思。知人论世和理论用得都好,对文本内外时间感的判断准确,运用汇评和前人成果的思路很隐微,也能生发出自己的东西。核心的二元礼和苦行礼倒是很可疑,比较成功的是建立起吴敬梓的朋友圈理论,一种卡夫卡。对于城市的想法似乎还可以展开。觉得差一些日本汉学式的作者人物侧写。
05-03
曼仔
商伟真的功力非常扎实,特别会问问题,读前半本的时候真的被他的提问能力惊艳到,不仅每次都抓住关窍,而且层层深入地垒上去。但是读到后来就有点疲劳,第一,重复比较多,很多观点几乎在每一章都在重复;第二,学术写作本身的枯燥感,就是要用一整套学术语言去精准定义一些常识。第三,最后一部分讲泰伯礼我就完全没兴趣读了。内行人读学术书尚且抓取部分以为己用,外行人读就更要清楚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不然囫囵读过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我读这本书的很清晰地明白我对儒家礼仪的理论部分不感兴趣,但我对商伟如何架构这个研究,如何提问,儒家礼仪在实践中如何倒塌,文人对于出路的探寻都是有兴趣的。
03-03
琴酒
分析的真好。从小说的形式出发去洞见吴敬梓的矛盾和这一时期儒家的矛盾,见微知著。非常惊奇地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自己对儒林外史想法的一些印证:比如书中人物尽数都有原型,吴敬梓花十数年时间撰写,期间追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每得到一些新消息便让书里的人的命运也随之变化。这种写法完全破坏了小说文本“目的论”式发展结构,让整本书陷入一种失焦和混乱。然而想起夏目说,情节是什么,现世中是没有情节线索的。在现代读者如我看来,这种以牺牲了小说的真实感为代价也要现实的尝试,已经构成这本书无可比拟的地方,更何况吴敬梓在这里放入了他对儒家道德的思考。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让人心有戚戚呢,某种程度上有个很现代的问题,儒家的道德是否是/能否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这种不以自身为目的,转化为话语、全力的道德和礼仪,让吴敬梓如此痛苦。
11-1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