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Paclitaxel
    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生产者身份到消费能力),对穷人既恐惧又怜悯的复杂情绪从未消解,但是排斥却在加剧:在生产社会尚能于工作伦理的规训下被社会分工体系吸纳,在消费社会却是“过剩”的一员,对他们的期待是永远消失在社会视线内。06-15
  • 林林
    重读。搜图书标记,发现在21年就看过了,这次重读还是收获颇多01-10
  • drunkdoggy
    看到最后,“新穷人”这一现代性问题无解。唯一能取代这种群体贫困的就是“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这正是当下正发生的事情。01-14
  • 豆友211040146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为了增长而增长的社会,换言之,它是一个消费社会,是一个意图消耗、破坏殆尽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存在并不以人为核心,它自成有机体,人在其中即为齿轮、某种益生菌,具有易消耗、可抛弃的特征,人的主要作用就是消费这个社会产生的工业垃圾,并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冲动,因此时尚即类似于社会的肠道蠕动。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则不称之为正常人,他们是底层阶级、是应该“被遗忘”“被删除”的群体。福利国家不再为了这些人而存在,相反,他们得为自己负责,经受谩骂、指责,至此人性道德中存在的那些同情心、团结感不复存在。或许荒漠才是这个星球和族群的终结,或许我们仍有可以努力的方向,首先从让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工作与劳动力市场脱钩做起,拾回人类的道德,展望一个所有人都能安生的世界。04-22
  • GIN
    马克思说,生产成就着也异化着人类;鲍德里亚说,消费塑造着也奴役着人类;齐格蒙特·鲍曼把二者联系了起来。不论是在生产者社会还是消费者社会,我们不必也不能寻求与社会秩序相抗衡,但也许能在理解社会与自身的限制后,找到突破口,顺势而行。01-07
  • Q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简直是想全书划线的程度。控制消费欲望,不要轻易被广告、安利击昏头脑,消费过多可买可不买的商品;不要追求牌子、迷信贵的就是好的,虽然大概率贵的真的会好一点哈哈哈,但是没必要买性能溢出的东西,够用就行。学会追问:“一切都以有效性优先,但对谁有效?基于什么?目的是什么?经济增长是实现了,但这是什么的增长?为谁而增长?付出了什么代价?达到了什么目的?”03-02
  • AM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是真的不好啃。每一句一段都很深刻,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一直发散,越是发散读得越久,很值得再读第二遍。历史上,社会总是通过不一样的方法来消灭穷人,要么通过道德绑架让他们去成为廉价劳动力,要么通过战争获取更多资源,要么将穷人作为难民进行驱逐,要么压迫穷人变成边缘分子关进监狱…为了经济发展,社会不断发明新的方法来自圆其说,像一场巨型PUA,人们没有一点自由意志。然而,时代的车轮转至今日,社会已经不知道如何处置穷人了,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凭空消失。但是作者在书的最后仍旧在呼吁还有别的办法,类似于避免用世俗的、功利的绩效主义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只能说还是乐观了。01-11
  • 单瓣蔷薇
    当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走到尽头,人类社会该何去何从?穷人该如何被处置?当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行其道,资本不再依赖劳动力,劳动力不再有谈判的筹码,该如何自救?或许要重塑社会价值观,重新分配资源,但必有一番惨烈斗争。05-26
  • 丁不寒
    好厉害,薄薄一本我看了两天。最猛的反思是那个1848年诞生的理论如此轻易就被历史的车轮碾成灰烬了。06-07
  • Berlinka
    鲍曼的警告和希望在今天这个把疾病当良药的世界真的很容易被人不屑一顾成“乌托邦想象”。难道你希望改变人类吗?不,正如卡斯托里亚蒂斯的回答,“没有那么夸张,我希望人类改变,正像他们已经改变过两三次那样。”但当我们越发失去对世界质疑的能力,当自洽成为正当性,改变的可能就越发渺茫。当我们用工艺伦理取代工作伦理时,而今奉行的许多规范准则都不堪一击。05-27
  • 聪明小孩
    越看越觉得这班不能上了。05-25
  • 小桃狗Rannie
    虽然不想承认,但成年人的生活的确围绕工作展开。所以面对996福报,你我愤怒之余,更多的是无力。经济增长是实现了,但这是什么的增长?为谁而增长?付出了什么代价?达到了什么目的?数字增加的背后,人生又在哪里?03-21
  • 猫小姐
    毛骨悚然,冷冰冰的世界,贫穷就是原罪。04-02
  • 不良生
    一本让人清醒之书。工作一般是使人不快乐的,但一定要做一个有独立灵魂的自我;消费大多时候是让人快乐的,但一定不要做一个被消费支配的货币流通人肉工具。当一个穷人是苦难的,但最可怕的是当一个不懂工作又不善消费,不会生活又内心欲望无尽的新穷人。01-08
  • 持冠耀世
    (11/100)质疑叶文洁,理解叶文洁,成为叶文洁。05-22
  • 不锈钢的猫
    鲍曼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演进,公众观念也发生改变,如:由崇拜生产变为崇拜消费。生产行为在合作中进行,容易形成道德共同体,而消费是独立活动,很难产生人的连接感,个体变得冷漠,贫穷也就从广受同情变得令人鄙夷。而且,穷人无法在消费中体验成功,经验上独自承担后果,因此造成贫穷的结构性因素被转换为不能满足欲望的屈辱感;失业也从资本“掐尖”和转嫁成本,被转变为没有掌握技能和知识的自责;而且,由于穷人不想反抗或消除诱惑,只想加入其中,富人就成为偶像,人格不平等也随之产生。…马克思说实现共产主义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鲍曼的描述中,无产者已被消费主义瓦解至支离破碎,因此经济观察报评:“马克思读之将哀泣”。难评,期待社会和国家进一步有所作为吧。01-04
  • 2koo
    即便在出版25年之后,书中关于消费者社会的残酷现实依旧如此刺眼。想起鲍曼在另一本对谈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大意是:我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好一些,但到头看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糟。12-09
  • 恶之花
    “工作不需要被热爱,也不需要被认为是道德的象征,人们可以公开反感工作,这不会招致纪律的崩坏,因为他们相信当下的忍耐是为了并不遥远的自由而暂时付出的代价。” 当代互联网工人必读书目。大部分无意义工作的最大作用在于规训,抹去人的个性,服从上级与制度。当你成为合格的“机械工具”时,AI时代来啦,被抛弃是时间问题。除了成为操作AI的人,坚持创造依然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虽然努力改变不了未来,但至少能让自己好过一些吧。12-17
  • 布卤
    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如果某一个非休息日我出现在家里,我的父母就会非常恐慌甚至愤怒,我怎么可以旷工?(他们完全不管我根本不需要坐班的工作性质)一度我非常疑惑他们何以把工作看得如此神圣?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我父母那一辈确实是以工作为人生终极目标,努力工作是他们的人生圭臬,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被尊重,才有用,才正常。但,到我们这一代,一切都变了,具有购买力才是正常人,所有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都是没用的虫子,连被帮助的必要都没有,因为资本的增值不再需要劳动力。而我们这一代的理念确实也和父辈不同,我们不攒钱,我们秉持“钱不花还指不定是谁的”的理念,我们愉快地透支。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被骗了,当我们再也没办法买什么的时候,我们被无情地扫地出门。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