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先生·你好
    "有些人逃跑,就是为了在外面游荡一个月、一个星期,有些人只要逛上一天就行。这就是自由病"。满目萧索萨哈林,契科夫“散文衣橱”里一件“粗硬的囚衣”。土地永远没有错,地上的疮疤都是人的恶。06-05
  • 恶魔的步调
    在厕所里看完的田野调查,有始无终的感觉。12-17
  • DizzyWhale
    俨然一本萨哈林岛众生的民族志啊09-20
  • [已注销]
    被上帝遗忘的角落住着一些被上帝抛弃的人03-28
  • 玑衡
    非常好看。对人和人的处境的大关怀。04-23
  • 渡边
    契诃夫以作家的身份介入历史,他的孤身赴险和这本纪实作品使其超越了作家本身,而萨哈林作为特殊的一段时空和事件也由于契诃夫的介入而超越了本身的历史。在这个贫瘠苦寒的世界尽头,契诃夫曾力图描绘的,不只是俄罗斯的苦难,也是全人类的苦难。01-04
  • 成知默
    契诃夫关于流放地萨哈林的调查实录,没有尽头的原始密林,坟墓般的寂静无声,贫瘠的土地与恶劣的气候,苦役犯、强制移民、流放犯出身的农民与自由民在如此邪恶的环境中束手无策,备受饥饿、肉刑、疾病等苦难的折磨。契诃夫说萨哈林这些形形色色的众生,“为了摆脱寂寞和愁苦,他们时而哈哈大笑;又为了不致过分单调,他们又时而号啕大哭。他们都是一些失意者,多数患有神经衰弱症,或者干脆就是无病呻吟之徒,‘多余的人’。为了获得一块面包,他们一切办法都已试过。他们本来就意志薄弱,终于精疲力竭,只好把手一挥,随它去吧,反正都是‘毫无办法’‘没有活路’”。09-23
  • 方悄悄
    我是在热带看的这本书。契诃夫的性格跟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他不是苦役犯,却觉得“有必要”到这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来。书本身枯燥,没有任何要讨人喜欢、或是勾起人兴致的东西,而这正是它的价值。05-15
  • 李小丢
    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疮疤,也是契诃夫胸口上一枚闪亮的勋章。12-02
  • 米周
    契诃夫老爷爷的游记就是田野调查啊07-16
  • angelina
    与其称之为旅行记,不如说是人类学研究调查报告,内容非常琐碎,所幸文笔过硬,才有了一定可读性。08-29
  • 朝南阳台
    一本杰作。村上春树和梁文道也盛赞的冷峻纪实。08-11
  • Fal Conde
    2020.5.23重读,十九世纪末的的萨哈林集中了沙俄的双重路径弱点:它严格的等级制度,贫乏的生活节奏和原始的经济状态,都让人想起彼得大帝前的时代;而无所不在的Levitan机关和移民本身的流放犯本身,则提醒着人们这个内亚帝国机器的渗透力和残酷。在这种强力所掌控,打压的边疆社会当中,非但不可能产生类似16世纪末乌克兰草原的那种哥萨克自治体,反倒会因为莫斯科的阴影和弹压,导致一旦远方的外力撤走,便会迅速陷入张献忠社会。契诃夫在这次短期旅行中观察并记录下来的精神病人被火烧死/条件稍好的识字犯人奴役文盲囚徒担当下人/内卷但迅速的土地兼并,不过是这种令人绝望情形的冰山一角,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令人在字里行间感到强烈的压抑和冷峻叻。11-21
  • 艾弗砷
    契诃夫在萨哈林待的时间不长,不到两个月。行记本身也有点零散,不少地方重复了,而且写到后来,契诃夫被这里乏味而且得过且过的人们磨得没了兴致,所以写南萨哈林时笔墨也不那么丰满。但这个游记实在是震撼的,绝望的诗人契诃夫用了整整一辈子来描写绝望,在面对这些可怜的人时,他也成为他们,他放不下他们。就像他在《大学生》里说的,他“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萨哈林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地方,岛上几乎没有13到21岁的青少年,所有人都想离开这里回到大陆去,回俄国去。没人觉得这里也属于俄国。所有岛上的东西都是临时的,苦役犯的身份、卖身的女人,没什么收成的土地、胡乱搭建的房子,臭虫、蟑螂和鬼天气,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没人在这里真正的生活,或者说,他们怕这里的日子真的被称为生活。01-01
  • [已注销]
    杰出的人类学家。向往的极寒之地。“我的衣橱里,一直会有一件这样的囚服。”07-31
  • nothing传叔
    旅行文学里最好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里最好的旅行文学。。。12-10
  • 小米=qdmimi
    因为从小就收集过几个版本的《萨哈林旅行记》,所以以为大家都读过,并且不会有人把它归入游记类。但是从新版出来后的反响发现原来并非如此,若不是编辑和书评人们反复提醒,还没意识到它的重印其实还有意无意地搭了村上前几年的新书《1Q84》的光。其实契诃夫的这次自选的地狱之旅可以有无数种阐释,但从他写小说不为解决问题而执意地提出疑问的态度来看,一次旅行也可以直接向着目标开始而不必计较结果。当然从此书中收录的《寄自西伯利亚》和《萨哈林旅行记》看来他的收获颇丰,我甚至疑心他的早逝不但根源于此次近乎自残的考察,也来自社会观察敞开的巨大资料库带给创作和心灵的巨大压力。我觉得初读此书的感觉不应该是震撼或是有趣味,而是无法打破沉默的焦躁和难以忘怀的苦寒。02-18
  • 青兮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俄国地狱三部曲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