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信然
    “可是卡列尔,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如果记忆被歪曲了,那么……”——这么厚的书,也真难为作者了,能将这么“无聊”的题材写得如此长,故事真的没什么可圈点的,一段熟悉的历史里,本该有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东西。10-16
  • 龙之芥
    雨果·克劳斯近似黑色幽默的淡淡哀愁,把比利时人对他们曾经的帝国荣光压在自怜式的缅怀基石下面,讲述一个人、几个人的成长,他们在同时代交错的碰撞中,迷惘、反叛、哀愁,少年的心思在成年人喜欢用天真、单纯、稚气来注视的目光中,殊不知少年心中也有一方“隐秘的角落”。小说丰富多变而又细致入微的结构耐人寻味,从第一部表面井然有序而内里散漫琐碎的“哀怨”,到第二部秩序解体、纷乱变化的“比利时”,书中主人公到头来终于成长了,生活仍然庸常,不过是变化了的时代空气让他们开始有了呼吸的权利。11-28
  • Jimmy47
    得到听书:它是写二战中的平庸者的,这里的平庸者,指的不仅是小说中上百个平庸的比利时市民,也是比利时这个二战中态度暧昧的平庸之国。路易斯与童年时被自己爱过也伤害过的伙伴弗里格重逢了,然而弗里格也加入了纳粹青年团,最后还走向了残忍的自杀。少年伙伴弗里格和莫里斯的死,给路易斯留下了永久的哀愁。路易斯的大家族也走向了崩塌。祖父塞涅夫死了,父亲进了监狱,母亲还爱着她的情人,舅舅疯了,路易斯爱上一个女孩又被拒绝了。在瓦勒市,有人疯了,有人死了,但更多是因为情感纠葛,而不是战争。瓦勒市民没有经历犹太人的浩劫,也没有参与大屠杀,他们只是愚蠢地平庸着,去德国人的工厂上班,帮德国人搞搞情报,或者像路易斯一样告密。路易斯的救赎也只能存在于对他者的阅读和想象之中,存在于他对自己过往的书写之中。12-07
  • 瘦竹
    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总算把这本700多页巨著看完了。虽然这部小说以二战为背景,但这部小说里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发生。小说的情节也主要靠没完没了的聊天推进的,而且聊天的场景有靠读者根据上下文及对话内容去推测。这部小说总的来说写得很克制,小说的完成要靠读者的深度参与。08-02
  • Ehdn~
    【藏书阁打卡】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的史诗级巨作,历经二战浩劫以及战后重建时期。书中179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不容忽视的存在,展现他们自己的故事。在塞斯和雨果针对这本书的对谈中get到人们总不忘强调战争事件,战后影响等问题与主题混在一起。其实作家想描述的,更多关于少年成长的状态。可一个人逃不开他所生活的特定时代和环境,包括周围的一切外部和社会环境。全书的两个部分,哀愁和比利时,少年作家的生活由此开始,他和身边人物的各种相关事件,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其中的参与者。各色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复杂多变性的细微之处都在点滴细碎中表现出来。其中有段主人公关于不同层次的情感段落,比较认同作家的看法“从对自己的爱,到同性的爱(友谊),最后艰难的发展对异性的爱。”还有与家庭成员关系,多年之后作家内心认同的和解~07-28
  • 布卤
    路易斯从青春走向成年的哀愁,看着家族在战火中动荡的哀愁,婆妈妈对教父的哀愁,妈妈对婚姻的哀愁,爸爸信仰的哀愁。。。。所有人的哀愁。。。。书的前半部分很有意思,很好读。后半部分比利时,也就是战火开始直到结束,很多地方是比较跳跃比较模糊的,不是很好读了,并且人物增多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随书附赠的小册子便于理解此书,正如作家本人说的那样,这并不是一本写战争的书,如果谁这样理解的话,就理解错了。07-28
  • 狂仔
    虽然是哀愁,但一些对话又让我忍俊不禁,不知怎么会脑补出一群对生活感到无比绝望却又无可奈何转而只能默默说句 what a fxxxking life然后踩着苦难做乐的情景 就想起日本一个叫小峠的谐星的口头禅"なんて日だー(这都TM的是怎样的日子啊)",一边骂着一边以第三者视角苦涩涩地凝视着这被战争“整蛊“的青春和生活。一些对话真的非常搞笑。有空再整理吧。06-30
  • drunkdoggy
    艰难的个人成长和对民族主义之平庸恶的反思 为蛋头先生哭过了08-24
  • lieerli
    不喜欢这样的叙述。停留于表面的人物情态和对话,未见任何心灵之力或自我剖析,偏偏叙述又没有独特的抓人的风格,或许是为了体现混乱的世事而用了碎片化的场景铺陈 尤其是到了第二部几乎蛮横地插入一幕幕 简直让人疲于应付 因为没有任何趣味或力量 也没有聪明到让人觉得是在故意挑战读者。我越读越不喜欢 读完纯粹是因为心疼买书的钱。于是读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主角到底有几个舅舅 几个姑姑 几个姨妈 几个叔叔。广告语说的“青春与战火交织的画卷 恢弘跌宕的家族史诗 时代命运下的衰败千面和苍茫众生” 对于我而已只有衰败两个字是对的。08-03
  • Christopher R
    相对于同盟国和轴心国态度分明的两方,低地小国比利时内部的环境和派别要复杂得多,北部弗拉芒独立分子、南部亲法派、比利时统一派、亲德派、发德派错综复杂交缠在一起,都渗透在每个平民邻居修女教师学生的血液当中。对19-20世纪西欧历史不熟悉的读者不太友好。10-10
  • 天涯明月刀
    居然说能与普鲁斯特媲美,译林社什么眼光?就是一部很长的战争小说,比《追忆似水年华》至少差十万八千里。08-22
  • 奇异矩阵
    2020#15年度失望之作。写得太散太琐碎了,第二部不分章节的写法下被蛮横割裂的场景,没头没尾的对话丝毫让人感觉不到意识流的美感,对比普鲁斯特和克洛德西蒙的作品,克劳斯的写法只令人感到生硬和造作。其实是蛮纯粹的一本青春成长小说,二战和纳粹背景板的存在感着实不高,并没有很深地体会到战争给主人公家庭带来的冲击。而且,和二战中的中国人民,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遭受的苦难比起来,小说中的所谓“哀愁”也只是城市布尔乔亚家庭的无病呻吟罢了。(给两星是因为原来的期望太高了,落差实在有点大08-04
  • Fal Conde
    洼地里雕不出花,内欧核心的比利时,出啥这种年轻时代投靠那賊,战后依附于左棍,混迹于巴黎的反教会文人,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论内容,本书不过是诸多二战小说的又一个无趣的添头,论戏剧性,本书又远逊于同样地处“泛日耳曼文化圈”边缘作家创作出的铁皮鼓。不过很显然,这种解构,调侃一切的笔法,是很得欧盟利维坦和左岸沙龙人的认可,赏识的,作者生前功成名就,收获名望无数,就个人世俗成就而言,也算是无撼了06-19
  • St. Crescendo
    倒計時~~隨書贈附冊,含克勞斯與諾特博姆關於《比利時的哀愁》的對談,克勞斯親繪插圖,以及珍貴照片~~01-13
  • 赵松
    面对这样的作品,只有慢慢地读,极有耐心地细读,在那七百多页的文字里沉浸着,才有可能体会它的好处,还有就是什么样的曲折经历才算是内心成长激变的幸存奇迹。04-16
  • 陸鰅痷
    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杰作。用《追寻逝去的时光》来比拟,似乎并不过分。作者雨果·克劳斯将政治、宗教、民族、风俗的种种,以极高的密度,以海因里希·伯尔所谓“陌生感”的方式压入了这部自传体小说的叙事描写之中。战争年代是展现这一切的绝佳舞台。而《追寻逝去的时光》则将创作美学、欧洲文化、法国风尚压入了作品,或者说它们作为血肉构成了作品。感觉七百五十页是极限,是压入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的体量之极限。而《追寻逝去的时光》更显惊人,普鲁斯特在几乎不可能的境地中开辟了无限广阔的乾坤。当然,雨果·克劳斯这部作品也足够卓越了。除了上述“压入”,他叙写的童年,跟其他叙写童年的杰作一样,不落窠臼,别具气象,令人击节。至于《比利时的哀愁》可否真正与《追寻逝去的时光》比肩,称得上“伟大”,不敢妄下评断,仍有待时间来验证。02-09
  • malingcat
    拿到的是试读本,没有对谈的副册,770页的大部头。少年视角,对于成人世界而言,总是有一种真诚和敏感 ,那是在成长过程中渐渐离弃、又总会在回望时感人至深的东西。作者功力过人,成长小说的内核是主人公社会化的过程,而这过程的复杂性、冲突性、创伤性,表露无遗。作者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他的作品也的确如弗拉芒挂毯,密实、繁复、恢弘。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