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i Chih
    蓝老师的文字好和煦啊。可以看成是布迪厄式的研究,也有福柯和吉登斯的印记。两岸在教育孩子上面还是惊人的相似,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涉及范围蛮广,但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11-23
  • summer
    好喜欢蓝佩嘉的文字和研究,总是有温柔的力量!让我更理解我的父母。劳工阶级不是不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而是他们的精力早已被工作、经济困境榨干。11-17
  • Livinginbpi
    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也有一点回应了我去年的困惑。台有些地方走在内地前面,教育的多元化讨论不知何时能看到。但一个模糊的不太满意的地方:似乎亲职叙事,风险,益品等概念还是不太有力,对劳工或者边缘群体的经验解释力不足。反过来看,两个群体和蓝本身的不同关系也已经反映在彼此互动中了。离期待还差一点点~05-30
  • lil梨哩
    home advantage in East Asia……除了文章有几处分析感觉不够convincing之外,整体而言挺好读的。经验现象讲的很清,理论贡献没很强,对西方理论以修正为主。03-30
  • 小波福娃
    从论文到成书拓展了不少09-08
  • 依兰树
    就。。。。我也没想到读一本关于华人社会教育的社会学著作,会起到让我在教育小孩这件事上心态更加轻松的作用。所以强烈推荐给焦虑的父母。非常同意作者引用的a.gopnik总结的“培养健康,适应力强,有弹性的小孩” (崽的名字就是这个寓意)。然后也意识到读的一堆美国教养书籍,更多层面上是中产阶级的一些书,本书的研究给了我更大的视角和图景。09-09
  • 步落为
    讀了好多遍了,無論在故事性與邏輯性,都書寫得很好,但是細數下來,藍老師至少把四個理論家的東西拼在了一起,到書終章的最後都沒真正突破布迪厄。。。。07-15
  • 零零碎碎
    一本书道尽了台湾各阶层父母的亲职经验与焦虑背后的结构困境。蓝老师用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亲职为透镜,透视了新自由主义制度下社会的不平等带来的全民焦虑。每种教养方式都存在着非预期的效果与矛盾,谁让这个社会充满了竞争与风险呢,孩子终将要面对现实,尽管有些父母想要营造一个自然成长环境,一厢情愿地想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03-24
  • 折露葵
    竖版书的阅读速度果然变慢 ww人的表述方式略有不习惯 以及作为一位社会学者,dalu-taiwan社会的二元对立太明显了一点吧?或许我的错觉书中结论:焦虑的原因是童年与儿童的社会定位发生变化、亲职成为个人选择的亲密关系、教育成为国家和科学监察的对象、全球化影响下的压缩的现代性的结构背景05-08
  • untamedheart
    看到的第一本华人社会养育的社会学分析,及时,深入,非常推荐。10-14
  • 舟粥
    典型的布迪厄式的提问和布迪厄式的解答,试图对阶层分析范式做出突破但不是很成功。三星给田野故事。04-24
  • Luftmeer
    期待有些落空。 利用分组原理从家长对于教育益品和风险的看法关联起【阶级经验】和【育儿方式】,绘制出当下台湾社会各阶层的教育图谱。与大陆共在亚洲季风的吹拂下,两岸的家长在对教育的理解上几近一样。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不过是更早参与到新自由主义下的全球化劳动分工,使台湾父母们对于全球化有着古怪的迷思,但不约而同忘记了教育本身是要干什么。 如果再刻薄一点的评价就是,用“扎实”的田野访谈资料做了一个泡在空调房用数据模型也能做出来的结论,创新性少了一点。 结尾捎带提到的“看穿”与保罗·威利斯《学做工》的“洞穿”是一致的,实为补玻璃之作。07-17
  • 伊夏
    花了大约一周半的零碎时间看完这本书。台湾孩子们的升学与竞争压力是全球的一个样本,裹挟其中的各阶层各身份的家长也身不由己要参与教育资源的争夺(放弃某些资源也是争夺的一部分,因为要去争夺另外一些资源以及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叙说脚本)。看完这本蛮想再去看看蓝教授的成名作的。08-02
  • 子明
    購入到讀完,有半年時間吧。總的來說,讀藍佩嘉的前後兩本書,有個字一直在心頭,就是“隔”。不是說學術的規範或是書寫有什麼問題,而是讀起來就是有一種沒說透的感覺。當然,這可以歸為研究者的書寫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無法強求什麼。01-06
  • 食菠萝
    劳工阶级的部分更受触动,结尾很棒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