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后摇日记
    感觉是读过的阿德勒最平庸的一本。也许是时间太久了,里面有些理论的有效性还有待考究。另外,真的很怀疑按长幼次序分析人格的方式。每家培养孩子的方法完全不同,又怎么培养出性格相似的孩子呢?p.s.:个人感觉人格从五岁之前就已经定型的理论略太古板了,这是不是另一种宿命论?11-08
  • 陳贝壳
    书里花大篇幅讲述了自卑与优越情结。而这两个情结贯穿了我整个学生生涯乃至现在。当一个人脆弱之时,他会逃离社会用无用之事来寻求优越感,这其实是强烈自卑的隐患。最近再次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值得引起警惕。感谢作者。11-04
  • 瓦伦西亚之王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无法面对人生的三大问题,社会,工作,婚姻于恋爱。04-13
  • RR
    读完这本书,我充分感受到书籍是有时限性的。这本书里很多内容,猜想放在出版的1927年是非常优秀的,但现在读来很多内容过于武断,缺少根据。有些论点我真的很想问一句: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总体而言,内容质量不如阿德勒的其他书籍。但我很认同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本书里提到的一些观察现象,也值得继续探究。06-20
  • Missionary
    人的自卑情结,在面临自卑时不同的处理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性格,或乐观或悲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导致的关注度不同时,怎么样来引导和调整,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可以做成任何事吧08-26
  • Lov4self
    不管怎样,终于可以找到一位不只是责怪原生家庭的心理学家了10-10
  • 双面
    个体心理学: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运用自卑和自卑补偿机制——优越情结,以及人生目标来驱动自己的学说,不得不说很有道理,也挺能说服人的。这个理论用来解释人类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总觉得似乎还缺少了什么。07-31
  • 观千
    本书说明孩童时期的经历是怎样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虽然说了很多问题,但却很少提及解决办法。阅读本书本来想解决自己三分钟热度的问题,但却没有找到答案。09-12
  • 葱葱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面反复强调“目的论”,以至于本书中大量“三岁看到老”的例子读着有点不适… 这本书作者主要是想强调问题的根源,勇气那两本书则是迫使你直面自己逃避的问题,两者算是补充吧。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