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废柴呆利
    看的中途浑身发抖 仿佛重新经历了一切03-18
  • 今天也要开心鸭
    作者以极其精彩的笔触完成了9.11群像的记录,细致、鲜活,每个个体都有了完整的人物弧光。这也是少有的让我中途就看不下去的书,因为每一个人物故事的编织,都让我轻易联想到了那个人周围的朋友、家人、同事是以怎样的情绪与状态与讲述关于他/她的人生片段。虽然我对9.11没有太多情感,但我与这一个个名字背后曾经跃动的生命共情。越是精彩,越是细腻,越是动人。03-25
  • #vivida#
    祖科夫倾尽全力地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使命,通过自己的采访和其他一手报道或一手资料提供的信息,恪守记叙性纪实文学的原则(绝不随意编造事实、引语、人物或事发经过),将远观者的复盘式叙事和对亲历者浴血炙火的切身描写交织呈现。他还原灾难和危机中的人,也叙述他们的个体故事——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原本拥有的生活,在各自家庭社会关系网中的独一无二的他或她,心怀梦想,未来可期。当灾难骤然击中无辜的个体,他们在危急时刻迸发的勇气,给亲人留下的遗言中未尽的挚爱,都更激发了读者的共情和理解。这也是记忆之书,写给忘性大于记性的人们,写给后世时空远隔的人们,关于如何记录历史,如何留存记忆。祖科夫令人起敬,在他多年来的努力下,时间也“成为我们的同盟”,而不是仅仅抹除过往。02-16
  • 辛维木Sophia
    国内出版的对911事件比较详尽的一个综述,选取一些具体人物还原他们在那灾难性的一天中的经历,令人身临其境。不只是纽约人,我们许多人都值得不时返回这一时刻,思考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时代和集体记忆。受作者角度所限,更偏重新闻性而缺乏更深度的论述,人物故事方面也略显细碎,用第一人称的口述史The Only Plane in the Sky相对更震撼些01-31
  • 见往不来
    当年“暮光之城”罗伯特大火时有部电影Remember Me,讲一个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叛逆青年受到爱情的激励而转变,一切进入正规之际却突遭意外。“Remember Me”就是离去之际的独白,后来我才知道,让一切戛然而止的就是“9.11”事件。后知后觉地明白也许在表达一场国家危机对生命个体的影响,活着的人要如何去面对。这本书也可以叫做“那些人(911亲历者)的一天”,大部分篇幅在展示他们的家庭背景,为什么坐上那架飞机,要去哪里,出发前如何道别,一幅紧张忙碌的美国城市生活众生相。直到那四个瞬间,一切都被改变了。未来的世界也被改变了。它像是验证了那句关于现代性的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也许在往后岁月里,塑成我们价值观的不再是那些古老的传统,而是一个个惊奇而巨大的瞬间。疫情下的我们也如是。09-12
  • 没毛的猫
    和主要介绍基地组织源起的《末日巨塔》不一样,这一本极少涉及政治,而是聚焦在911发生当天的故事,就像推荐语所说,是“灾难面前个体的生与死、脆弱与坚韧、悲恸与振作”,而历史正是通过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而变得生动起来的。看的过程喉咙一直发紧,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真的太让人感动。06-14
  • 尼采与尼玛
    抛开阴谋论去读这本书。06-01
  • 江海一蓑翁
    新经典引进出版的一部关于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珍贵非虚构纪实作品。作者以高超的调查还原能力和直面苦难的巨大勇气,在对众多事件亲历者进行深入口述访谈的基础上,站在普通亲历者的视角,还原这一重大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中,无辜受难者们的遭遇与后续命运。在短短一两天的时间跨度内,将众多受难者的故事,以一种点面结合、叙事性极强的方式展现出来,作者的文字调度与写作能力让人敬服。而字里行间(包括附录里的所有遇难者名单),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出自人本主义立场的温情关怀和对恐怖主义的本能谴责,都让人感同身受。02-04
  • 赵心心
    作为报道最多的事件之一,9·11有数不清的素材和报道。本书无论在用克制的笔法铺排紧张的情节上,还是大中小场景和细节调度上,都展示了强大的非虚构写作水平。范文。02-13
  • 一碗儿沙拉
    随着每一个人物在2001年9月10日睡去,迎着9月11日的阳光和微风醒来,看着命运被撞击得稀烂,无力又心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哭得最惨的一本书,每隔1、2章就得哭一次,也是看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连致谢里的每一行都不愿意跳过。个体命运的叠加,才是时代的集体记忆。02-15
  • No Surprises
    读完这本书,陷入一场噩梦之中,我不敢想象又忍不住去想那些从90多层跳下的人们有多么绝望,而在那个早晨一切风平浪静,双子塔也牢牢地矗立在曼哈顿岛上。2001年我还在读小学,对这个事有所耳闻,但具体细节一无所知,即使高中时看到一张飞机撞大厦的照片,也只是被那个场景震撼。直到读完本书才对那时候人们的痛苦有了具体的感知。作者以时间为轴渐进描写不同人的故事,读前几章时我不知这些人的命运何去何从,为他们揪心,因此看到悲剧来临时特别绝望和生气,明明知道这件事必然发生,依然希望有一点挽回的余地。作者最厉害的是非常真实细腻地还原了每个人的故事,即使一些人故事不多,但寥寥数笔依然能勾画出形象。而那些能在双子塔幸存的人,真的是生命奇迹。但不能忘背后是3000多生命的逝去,这是人类共同的损失。熬夜读完了这么厚的书。04-12
  • Atlas Galt
    911发生之时还在上小学,但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在孩子们之间弥漫着幸灾乐祸的情绪;2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并没变得更好,新的一代依然仇视对立,相互的指责与谩骂让我们失去了共情的能力,我们感受不到彼此的伤痛与悲哀,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某个人最心爱的人,人本主义理应超越国界,超越政治;如果人类失去了温情与关怀,又与野兽何异?03-27
  • 荒腔走板
    还记得事件发生的当天,与同事打水时遇到,此公拎着水瓶,兴奋地挥着闲着的那只手臂,说:炸得好!其人现在也是某处的处座了吧。当时国人的情绪大抵如此,如今情形可以理解了吧。911亲人分离时都说的是:我爱你。而不是卡号和密码,只能理解为国情不一。07-03
  • 新经典
    9·11可能无人不知,许多人也通过新闻报道对事件经过有大致了解,但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倾听到那些身处事件中心的人的叙述,国内有关9·11当天具体经过的纪实作品也十分少有,《坠落与重生》可以看作是第一部。但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便是让我们看到,灾难面前个体的脆弱与坚韧,遗憾与坦然、悲恸与振作,这些个体,如同你我,“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照见自己。”01-12
  • Ciao
    属于腰封上说的缺乏9·11记忆的一代人,事件发生时应该是初入小学,当年没有关心,更谈不上理解。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就进入自己的脑海,被打上“震惊世界、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标签。今年就是9·11二十周年了,看到书名,发现自己很好奇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也确实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有飞机上的人的临终之言,有袭击地点的人的经历,有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焦灼和无力,有军方人员的延时应对,有救援人员的勇敢无畏,有遇难者家人的回忆和伤疤......不同视角,但都同样的真实。围绕9·11总有太多复杂的政治问题、阴谋论的猜测,但随着阅读推进,越发感觉这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拨开这些原因,看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那些脆弱不堪却又鼓足了勇气的人,他们也是我们。01-13
  • 一把汤匙
    经历了2020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生命逝去的疼痛,在当下的语境中,这本书提醒我们“避免遗忘”那些个体的声音。作者历时18年,走访受难者家庭记录上百位亲历者的声音,正是要延缓9•11渐渐沉入历史深井的过程。01-15
  • malingcat
    9-11当天我在纽约皇后区,远远看到曼哈顿方向浓烟滚滚,电视全程直播双子楼的垮掉,网络信号断断续续,街头便利店的食品很快卖空,要出城的车辆堵死了好几座大桥。有朋友从双子座附近的办公楼哭着走出曼哈顿,因亲眼目睹跳下的人们而遭受巨大心理创伤。而当我想尽办法向国内亲人报平安的时候,知道很多国人在幸灾乐祸,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类的悲欢不尽相通。无论如何,针对普通市民的暴力事件总是非正义的。记得未到一个月,美国出兵阿富汗,而美国第一所游行抗议、呼吁和平的是加州伯克利的学生。马上二十年了,又逢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读此书,况味尤其复杂。08-20
  • 菊子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很悲壮,觉得9·11一定是我此生亲身经历的最大灾难。 那时候还是2019年。我不知道2020即将来袭。已经是2021年了,我们还在坠落,不知何时才能重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