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水岸風堤
    荦荦大端,明白晓畅。个别地方(比如学校制度)恐怕有误。坐两次火车读毕。08-09
  • 小米
    文笔清通而内容丰富,较商衍鎏等亲历者所录,未遑多让,而又于纵深处过之。守此一册,科举知识尽见。07-03
  • 方塘
    乡举里选到九品中正到科举,是他荐到自荐的转变,这点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县府院乡会殿等历次考试流程都有详细而清晰的叙述,考试地狱果然名不虚传。从科举取士数量增加与仕途因之迟滞受限的角度理解北宋新旧两党的斗争,颇有启发。科举制的废除,如罗志田所说,从士大夫合一进入士大夫分离的时代,大夫(官员)不必然以士(读书人)为主流和标准了。07-12
  • 虫虫
    对科举制度的诞生、形式、变革和崩溃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影响了中国古代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自然不能一言以蔽之,科举总体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朝廷求取有用之才,这是朝廷本身的需要,二是朝廷以此将平民选拔为官吏加以优待,这是朝廷给予的恩惠。如果以五代为中心将时代分为前后,唐以前可以说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宋之后则是士大夫政治的时代,这和科举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到了清朝末年,政治权力逐渐让渡给民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其中有西方文明冲击的因素,但科举制度内部本身也在走向崩溃。08-06
  • 释空
    “科举功过是养育它的中国社会的功过,程度必须与世界的进步相对照,才能得出公平判断。若有功,那应当是1300年前就树立了如此卓越的理想;若有过,应责备的是它将各界事物全都包含在儒教的氛围中,后来不能进行本质性改善,并且一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度标志着非人格化体制的成熟,是中央政权官僚体制内改演化,通过调整对官僚权益授予的分配方式,空前绝后地让再无足以与中央政权对抗的社会势力;同时,权力的高度流动性更是帮了极权统治大忙,续命千秋。此外,引用授业恩师原胜郎的论文才是全书高潮。08-23
  • 砚一
    万达·宫崎此书写于战时,“终战后世界的格局为之一变,但我们不能因为过分忙碌于日本国内问题,就移开历来朝向中国的目光。中日关系如今正在新的起点上迈出第一步,日本全新的对华政策必须立足于学问性的常识,绝不能重蹈覆辙”。科举的理想是儒教主义的贤人政治。朱子是从儒家到儒教(以佛教经律论为标准)的关键性人物。传统中国是以政治为主导的政教合一的典型法王国家,清朝末年在西欧新文化冲击之下,中国开始走向政教分离(以教育与科举分离、分权为特征)。随着社会朝向政教分离的方向不断前进,人们开始反思昔日政教一体的弱点,激烈地批驳保教者的论调。按,科举与教育的分离是我们的“此在”,文学若是独立不返或终将自我坎陷,文学对政治的退缩并不能换来政治对文学的让步,如果文学失去了作者、立法者的自信与责任,才将最终沦为政治的玩物07-01
  • 静川
    全书共四章 重点在第一二章节侧重于介绍清朝科举制度 及其历史沿革 科举初始于隋唐 经宋元两朝基本确定 延续至明清得以定型 基本把整个科举延续过程讲清楚了 08-01
  • 殿前不检点
    后浪赠书,在杭州火车上读完,编辑大概没想到出版之日能紧跟时事。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资料性的作品,直观感受宫崎老在书末写的读书人科考之不易,看完之后还可以翻一翻启功老的《说八股》,听一听奚啸伯的《范进中举》06-28
  • 宝木笑
    宫崎市定这本书和他的《九品官人法研究》果然是CP的节奏啊,基本上我们最重要的社会上行通道的情况都在其中了。范进老爷子救了很多人,其实也害了不少人。中学时候一篇《范进中举》,直接让我把科举制列入黑名单,捎带觉得考试制度也坏透了。如今回过头来冷静想想,确实是自己读书少了。首先,自己其实并不真的了解这项制度,范进中举≠科举制,宫崎先生考据功夫足够深,这本书把科举制讲得很透,科举制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而科学的庞大体系。其次,自己还是没学会辩证法,有人沉迷游戏就是游戏不好?有人沉迷爱情就是女人不好?这其实是不讲理逻辑。或许,八股文啥的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但至少还是有一部分人真的能通过这种途径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就像一把剑可以用来披荆斩棘,也能用来自刎,就看我们如何去完善和使用了。08-11
  • 后浪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一本书带你看透科举制度07-24
  • 韧勉
    中国自千个年以前实行科举考试,历代逐渐加以改良,最终出现了南京贡院般巨大的建筑,这是最值得肯定的,而不应当嗤之以鼻。主义透彻与否姑且不论,通过考试广泛选裁人才,这点远远领先欧美各国,这也是中国成为先进国的原因。中国的文明已经达到了发达的顶点,而且长期免于解体,得以维持权威性,这主要是科举的成就,它防止了阶级制带来的腐败。如果中国没有科举,其文明的末路无疑从数世纪前就开始了。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科举发展史、第二部分叙述科举制度最为系统且留存资料相对详实的清代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环节的方方面面,继而讲述科举制度之于政治、社会史的深远影响,最后一部分思考科举制度崩溃的历史原因,宫崎市定志在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重史论分析,让人读后偶有所悟。08-19
  • 陸鰅痷
    见微知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血有肉的历史。好书。06-26
  • 扭腰客
    作为一个全面模仿古代中国文明的国家,日本却唯独没有照搬科举制度。宫崎市定的角度比较新颖,他认为除了武士阶层的牢牢盘踞,日本文官系统一直以来的孱弱也脱不了干系。10-19
  • 愚公
    宫崎市定,日本历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科举考试的小册子,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从魏晋南北朝到明代的科举考试的简史,第二章是全书的重点介绍清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第三章是介绍科举考试与政治变迁,内容与第一章有重合的部分,第四章是介绍科举考试的终结,也就是晚清废科举的过程。了解科举制度的流变第一章就足够了,第二章着重介绍了清代科举考试的整个流程,包括从乡试开始到殿试,甚至还采用了《儒林外史》的内容来介绍清代科举考试的过程。最后一章介绍科举的终结,其实就是现代学校取代传统科举考试的过程,作为一项政治制度,是如何被现代学校体制所取代。第二章显然是全书的重点,已经是志书的写法,可以当作是清代科举志,而不是科举史了,第一章又显得篇幅不够,只是略微谈一下科举的流变。06-28
  • 陆钓雪de飘飘
    策题,主要议论古今政治的得失。考官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有时会出些难题,让学生手足无措。其实,答案常常隐藏在试题里,有时候题目太长,学生就把问题中的句子加以拼接,形成答案。策论主要论述政治得失,本来是作为考试项目,但实际上清朝以后不允许议论时政问题,以免出现考生趁机向天子上书建白等行为。07-01
  • 吴松张
    科举择士当然是为统治服务,天子要门生,学子要出路,跌跌撞撞终于了摸索出了科举这伟大发明。科举当然有寒门留出口,让官场保持长期新鲜血液的作用。同时让人才去势,不影响统治,这也是圣天子直接言明的歹毒之心。另外,高考非科举,因为它不导致冗官。07-27
  • 安德烈大叔
    好书,高考这两日读完,酣畅淋漓。人才的选拔本质上也可看作是权力的再分配,畅通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是一个「阶级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任何时候都值得认真的再审视。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制从两汉孝廉制到魏晋九品官人法最终到科举制,大体上展现的是一种更为完善、公平的趋势,从他荐到自荐乃是极大的进步。但最有趣的是这种权力分配的公平化建立在更大的不公上——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君师一体,天子门生」,这导致有宋以来一直存在科举之外的模糊地带,也终将使得制度走向狭隘。从文化层面上来说科举制的也是复杂,它振兴了教育与文化风气,但因为「标准」化的诉求和「学业与学问」的分离,抹杀了共同体之下人的「创造力」。这是对中国社会影响至今的曾在,任何层面上,科举制的考察都必须与中国社会的流变结合起来。太喜爱宫崎市定了啊啊啊。07-08
  • 虾米
    “中国考试地狱”概况,言简意赅。要点有三。1、科举是人才选拔机制,也是帝王用来打压豪门的集权工具,作者说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意思其实是给天下英雄去势。2、科举始终无法调和公平公正和择优选能之间的矛盾,大部情况下只能着眼于前者,于是出现了考试技术琐碎化复杂化、所学非所需之类的弊病。3、中国19世纪的衰弱并非科举之过,科举的得失不能放在它的终点而应置于其存续的一千多年之全过程来评判。然后还有个八卦值得一提:清代帝王几度禁止宗室参加科举,明面上的原因是宗室应维持满人勇武旧俗,真实原因是宗室成绩太差,辱没皇室尊严,任官可经其他途径,就不要在科举上丢人现眼了。人家没有冒名顶替、系统改分这一说。因为人家还要脸。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