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无双如意小郎君
    棉花行业历经一千多年,从随机到集中到各大节点变化交接权力的发展过程,精彩绝伦。而穿插其中的,才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描述,在那短短数语下所隐藏的国家缠斗,技术进步,奴隶制瓦解,政治斗争,律法变动,人们所满怀的希望,人们所得到的失落,这些水面下的东西直至今日,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补一句: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各种劳动制度,各种资本和政体的不断转换重组。05-04
  • Dichtung
    通篇看完才知道为何以棉花为资本主义全球史的主角,而不是可可、咖啡、石油或者铁矿石。凝结在棉花上的财富和血泪正是近三四百年人类历史诸多重要事件的写照:航海大发现、奴隶制、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与全球废奴运动、殖民统治与海外代理、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崛起等等。人类从诞生起,血液中就带上了资本主义的基因,追求效益最优和利润最大化只是摆得上台面的说辞,背地里的掠夺、剥削不会消失,只是会被粉饰。当资本愈发集中于少数,当技术愈依附于资本,人类发展的规则也差不多被安排明白了。棉花看似柔软纤细,然经纬万端,内有乾坤。05-12
  • Halfway
    资本主义发家史,在完全没有棉花原产地的英国,建立了几乎垄断全球市场的纺织业。从曼城的纺织工厂,印度的印花技术,非洲的黑奴交易,美洲的种植园,再回到利物浦的交易中心,大英帝国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全球整合的制造业崛起的05-03
  • 韧勉
    阅读《棉花帝国》的历程,每一个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在思考现代世界起源时,被城市、工厂、产业工人所支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世界发端于农村。胁迫和暴力付诸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农村人口,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使用奴隶制、殖民主义与强迫劳动等形式迫使市场暴力的持续发展,使得某些人群在特定地方从事着特定劳动,以此支持资本主义帝国的发展。斯文·贝克特抽丝剥茧地发现——“棉花”,这一具有全球化特点的资本主义商品为研究切面,成就了这部全球史研究角度的史诗作品的写作,结构宏大,细节深邃。自前年出台版开始关注,历时四个月的阅读,让我收获颇丰,这是我的第3400本书!08-01
  • wqmhit
    东一下西一下的没个主线03-17
  • null
    详实,缺乏新知。严密,没有联想。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顾有容 那样的解读方式,一个熟悉的物件做主题,串联历史文化政治和科学。只关注自然,不接地气,只关注人文,又太土太虚。结合起来很舒服,因为文理本就不该分科。「分科是人类大脑对过于丰富的知识的妥协」05-07
  • 汗青堂
    我们通常认为资本主义——至少就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全球化的、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是1780年左右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但是16世纪开始发展的战争资本主义在机器和工厂出现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战争资本主义繁荣于战场而非工厂;战争资本主义不是机械化的,而是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基于对非洲和美洲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暴力掠夺。通过这些暴力掠夺,欧洲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新知识,这些反过来又加强了欧洲的机构和国家——这一切都是欧洲19世纪及之后非凡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棉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04-04
  • 郝院长
    三星半。以棉花串起资本主义发展史,推进方式对于熟读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读者来说也很熟悉。适合作为经济史学习的延伸读物。意义和视角很好,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没必要细读。观点和梗概在绪论和结语两章里就能明白个80%。倒不是说这书水,数据是翔实可靠的,但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来说,缺少故事性和趣味性;作为学术书籍来看,实质内容和新观点又太少。前面写推荐语那些人也是捧得太高了。07-30
  • espionage
    以棉花切入全球史,视角独特,主题宏大,涵盖广泛。主要观点:棉花经济是带动现代工业兴起的第一步,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国家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棉花帝国的改组关系到全球资本主义格局的演变。从地理位置到劳动制度,在局限的地球空间中,强大的适应力使其不断克服危机。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文明和野蛮总是紧密相连,而工人条件的改善亦引发着资本的重新分配。话语并不新颖,甚可精简,但解读详实,见深厚功底。05-05
  • 维舟
    如果参照着看,大体上,另一本《棉的全球史》在写法上围绕问题(尤其是“大分流”)展开,辨析各种因素,更偏向社科分析的理路;这本《棉花帝国》虽然同样讨论全球化,但却更偏向历史学的写法,历史脉络条理清晰,对辨析技术、概念、理论则多一笔带过或融入叙述之中。可以说本书的写法更加“读者友好”一点,但也弱在理论对话:它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是指出“战争资本主义”(尤其是其中国家角色)对全球化的推动,但他未回答,为何欧洲的“国家”能带来战争资本主义,别处却不行。08-01
  • danyboy
    这部书竟然如此贴近当下中国的思想和舆论场域,这大概“得益”于中学教育赋予中国读者对马列政治经济学模板的熟悉。短评篇幅有限,略陈两点:1、本书并非以棉花为案例来展现资本主义历史,而是将棉花如何成为资本主义核心要素作为现代世界的起源。因此,所谓现代世界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从作者描述的“资本-商品-民族国家”的框架引申:今日世界其实并无什么社什么资,只有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2、中国读者的熟悉感,不仅来自于作者划分的资本主义阶段,更来自于现实感:这哪里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历史”?分明是当代中国贸易战的“现实情境”,敢情华夏革命百年,不仅仍未走向“后资本主义”,反而还停留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这说明了我们的边缘?落后?抑或幸运?弯道超车?读者不妨仔细阅读关于埃及棉花产业兴亡的昙花一下,可资借鉴。06-25
  • 空气
    原本期望是《枪炮》级别的书,结果比较失望。开头还不错,但行文比较啰嗦,让人很难抓住重点。再加上译文的长句极多,阅读体验较差,后半本大略翻完。也可能是我水平太差,无法理解作者深意。06-18
  • 老戴
    一个眼界很窄格局很低的历史学家写的一本应该由经济学家来写的著作,复杂而啰嗦的文字完全可以用简洁明了的数据和表格来说明,本来估计作者的语言比较华丽,被翻译成混乱跳跃的语句,好吧!没有大的框架,没有大的格局,就这么写写写,作者你写的累不累啊,不过你的学术功底很扎实就是了,资料收集很翔实,也是不容易。另外就是本书是在滁州的一个人文书店买的,能坚持不容易,在白云商厦对面的二楼。09-15
  • 木其水
    失败的全球史写作,博而不精,无甚高论,马克思波兰尼沃勒斯坦的中心与边缘,资本主义前史和扩张,Tilly的战争国家,时髦的重新发现东方。文笔一般,篇幅也过于冗长05-03
  • 陆钓雪de飘飘
    我们难以看到棉花产业的重要性的一个原因是,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它常常为那些煤矿、铁路和巨大的钢铁工厂的形象——工业资本主义更有形、更巨大的证明——所遮蔽。我们常常紧盯着城市而忽视农村,紧盯着欧洲和北美现代工业奇迹,而忽略工业与世界各地原材料生产者和市场的联系。我们往往倾向于把奴隶制、攫夺剥削、殖民主义等事实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中抹去,渴望塑造出一个更高贵、更纯洁的资本主义史。我们倾向于将工业资本主义描述为以男性为主导,然而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女性的劳动缔造了棉花帝国。资本主义在很多方面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大部分当代生活的基础;我们不仅仅在经济上,同样也在情感上和意识形态尚投身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令人不舒服的事实更容易被忽视。05-08
  • 苦茶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是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莱尔德·贝尔教授,教授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美国资本主义历史、镀金时代美国史、劳工历史、全球资本主义课程。贝克特还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研究项目的联合主席,也是韦瑟黑德全球史计划的联合主席。这部书表面上以棉花为主角,其实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故事从古典时代棉花的种植和棉纺品的销售为开端,描述了一个由亚洲和美洲共同主导的棉纺贸易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奇特的对象,在他们眼中棉花似乎是土地里生长的羊毛,但是随着印度棉布对于欧洲的贸易,欧洲人开始热衷于这种棉纺品,仿造和制造,最终开始用机器工业大力发展,最终实现了逆袭,成为了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当然,这部书与其他全球史一样,描写的是欧洲逆袭的故事,不过暴力才是故事的钥匙。04-18
  • 虾米
    材料丰富,以小见大,论说缜密。直指资本主义的第一驱动力不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主自由、工业革命,而是作为全球第一刚需商品的棉花。作者创造的“战争资本主义”概念十分重要,它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第一桶金”充满了血腥和不义。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即围绕着资本、土地、劳动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斗争、妥协与组合而展开,其秘诀就在于国家赖以为生的资本家利用行政、法制、财税杠杆、基础设施建设渗透前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将个人从人身和土地依附关系中抽离出来,剥夺其赖以为生的传统谋生方式,将之变成芸芸无产大众中的一员,以供资本主义压榨之用。所以说,自由经济从一开始就既不自由亦不经济,帝国殖民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各国工人运动可为其添加脚注,由此预示着棉花帝国又由全球北方转移到全球南方。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