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达斯瑟利摩
    从国际法学的角度来看,是一本用心的国际法史著作。05-04
  • 肆夏
    以国际法的中心语词为端口,借助语词敞开性链接规范与现实。具体问题研究要以小见大,完成规范的构建而非规则的重述。02-06
  • 学术职人预备役
    和国内一般的法史研究风格迥异,交叉学科味道格外重。06-02
  • 飞雨落花中
    很好。相比如何展开这个题目,现在的我更关心是如何找到这个题目的。10-01
  • 退桥
    行文清晰晓畅,观点鲜明有力,兼具扎实论证与宽阔视野。核心议题可以说是知识/概念/话语如何参与到历史的进程当中:不仅国际法实证主义与“文明”话语成为了殖民扩张的帮凶,而且丁韪良在翻译中的改造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不得不提,作者对英、德、日三种外文文献的驾驭,着实令人瞩目。06-17
  • [已被注销]
    写得还可以,“文化研究”的味道有点重。如果对国际法演变与近代殖民史的关系再做一点深入分析就更好了。10-22
  • 阅湖
    Koskenniemi批判国际法史的中国实践。首章先澄清19世纪国际法思想的底色(实证主义+弹性的“文明”标准),继之以三章国际法在中国的接受(or误读)史(林则徐/丁韪良/口岸知识分子),结果便是中国甲午海战中在对国际法的“工具”使用上完败于东邻。书本身值四星,考虑到楠哥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在与我同龄时便已完成,反身自问,再加一星。假若再选择一次方向的话,从思想史转进国际法史或是更可期的一条道路。SIGH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