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吾丧我
    假定北方民族“权力关系与依赖”,得出的结论是汉化和对物资的需求造就了北方嬗代。说了等于没说05-23
  • 古典梦话
    全面对接过程中,六镇制度不变也许是出于保险的考量:社会大幅度改革之时,若无强力保障则有失控的风险,因此保险起见,会否有以保留六镇制度的方式维持一支忠心护主势力的考量?反之,六镇常居边塞,游牧民族文化想来保留得更多,贸然改革,迄无火上浇油之虞?此论未必有理,但如果真有所言中,那北魏的命运岂不是天命?似过于悲观……10-12
  • 豆友194947322
    作者努力展示了不同非汉化的十六国北朝的发展路径,但是作者自身能力不足,许多理论生拼硬凑,另外对于学界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且不说日本,就是台湾的研究也遗漏不少。作者用农业化代替汉化的解读,侧重于经济层面的理解。其认为十六国政权更替频繁的原因在于胡族为主体的中央分利集团体制,此种体制的特点在于“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缺陷在于无法与农业社会充分对接,直至北魏及西魏时期,才形成了胡汉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有序资源分配的方式共容于农耕世界,胡族农业化的完成是隋唐大一统形成的主要原因。不过实在看不出这套学说与“封建化”的差异所在。至于资源分配与争夺对于游牧社会权力产生的作用,气候因素对于游牧社会迁移的影响更是老生常谈,本书所谓“新探”可谓名不副实,唯一一点优点是没有简单把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史简单照搬。 @201903-30
  • 柯爺
    全书实际上围绕“资源依赖,控制和分配从根本上影响着政权”论题展开。其中大量参考了国外的理论和模型以及本国现当代的研究成果。论题准确,但是史料堆积,理论模型有些生硬,学术价值不大。总体来说是本不错的书!05-02
  • 石篁居主人
    学者开篇提出由生产资料入手只是传统主流社会史与政治史视野外的一种切入方式,但实际上又往往推向决定论。一些西方理论范式的引入颇有意思,但也有生硬嫁接的嫌疑。第二部分对北魏权力分析太弱,康乐、李凭等先生已有极精彩的考证研究,没有辩证采用,实属遗憾。我们认为,历史研究,范式的利用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历史现象,而不能越俎代庖阐释历史本身。本书从生存维持的资源视角,分析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政权的产生、交流及碰撞,不失为别开生面,但依旧太宽泛,任何一个政权、一次事变都是复杂多面的,需细细考证分析。由引用的文献和阐释来看,仍旧没能透过史料,进行挖掘;整个研究的核心骨架太弱,阐释有常常左右拉扯,显得散乱。07-27
  • Perserkatze
    卡里斯玛的十六国,匪帮模型的西魏北周……01-27
  • eien99
    作者:不知名、2; 装帧开本手感:开本较大,纸张不行,手感还行、3; 画面图像清晰度:有表格,无图像、2; 印刷字体:稍小字体,排版较密,字体一般、3; 内容:一般、3; 厚度:稍薄、3; 价格:稍贵、2;总体欠佳,抄书一段一段的,有几张表单,罗列书目较多12-29
  • 中世与近世之间
    作者努力展示了不同非汉化的十六国北朝的发展路径,但是作者自身能力不足,许多理论生拼硬凑,另外对于学界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且不说日本,就是台湾的研究也遗漏不少。作者用农业化代替汉化的解读,侧重于经济层面的理解。其认为十六国政权更替频繁的原因在于胡族为主体的中央分利集团体制,此种体制的特点在于“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缺陷在于无法与农业社会充分对接,直至北魏及西魏时期,才形成了胡汉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有序资源分配的方式共容于农耕世界,胡族农业化的完成是隋唐大一统形成的主要原因。不过实在看不出这套学说与“封建化”的差异所在。至于资源分配与争夺对于游牧社会权力产生的作用,气候因素对于游牧社会迁移的影响更是老生常谈,本书所谓“新探”可谓名不副实,唯一一点优点是没有简单把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史简单照搬。07-12
  • 马上到站
    本书最大特征是写着写着,突然就会引出一个西方学者(历史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开始生搬硬套——有时候甚至不是引用原书而是国内对这些人和理论的研究著作。又比如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对中国朝代的理解,认为并非是“王朝循环”而是“经济管理循环”。但这一看就是斯氏拍拍脑袋想出来的总结,没有什么具体的论证,作者也就“大胆”的用了——用了以后好像对文章也没有什么帮助啊。以上只是本书其中一个特点而已。05-26
  • 太一
    材料堆砌,支离破碎。既没讲权力如何嬗代,也没讲各胡之间的关系。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