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簽書樞密院事
    考证缜密,丝丝入扣。还原事物发展的过程,比观察事物的起点与终点更重要。01-14
  • DRYJIAYOU
    可以说是走出五代宋人观念的研究,作者对史料的处理堪称模范,从纷繁的史料中还原被层累的枢密使/院变迁的历史。对制度发展与形势变化、君主个人意志之间关系以及制度本身发展的可能性之间的论述是非常精彩,确实是“活的制度史”。当然,宋代部分创见不多,不过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不影响全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①枢密使在唐代的职掌是掌机要文书,在皇帝与宰相之间传宣,是适应中书门下体制而产生的;②五代时期,枢密院发展成为最高军政机构,关键在于后唐,后唐建立之初枢密院就开始掌握军务,出现二府体制;③二府关系的调整主要是从宰枢合一到二府分职,到真宗时期基本定型;④唐五代枢密使制度变化的动因主要是形势的变化,出于追求效率。04-08
  • 正字员外置
    清晰流畅,方法值得学习,但是有错别字若干。 01-10
  • 江海寄余生
    因课程缘故前后两天快速读完,囫囵吞枣。中晚唐部分的考证,缜密细致,辩证许多问题;五代十国部分,也很见功力;相较之下,宋初部分反而显得略有缺憾。11-06
  • 年华不染裳璎珞
    考证详实,不过对发展的脉络没有做决定性评价。10-07
  • 爲己齋
    2020.2.20 21:52 于家中,论文参考书。02-20
  • 越石赋扶风
    非常优秀的制度史研究著作,应该再版了,怀疑某学者连这本书都没看过,就在研究中将中晚唐宦官政治遗产打包送给天水朝了08-24
  • Perserkatze
    特别提到了宋代枢密使的执掌来源更多是五代(后唐)而非唐代,让人反思唐宋变革论。10-15
  • 某某佳哇
    对中晚唐枢密使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枢密使被夸大的权力重新检讨。重点部分在五代,对郭崇韬是以真宰相兼任枢密使而非枢密使带使相衔的辨析最为精彩,对五代“两府”格局的分分合合进行了分析,宋初两府之制为后周奠定。本书对宋人的“五代观”进行了剥离与反思,而唐末五代宋初的研究“集萃法”泛滥,如果不用政治过程去动态审视和细致分析,如吴宗国先生所言“描述出来的是一个不存在任何时期的制度”。01-02
  • 半山
    考察晚唐,方得知枢密使的唐代形态:正式称呼是“内枢密使”“内枢密院”,而职能也只是在皇帝与宰相之间充当文书通进,沟通内外。说白了也就一宦官之责而已。后梁多了些参谋议的职能。跟宋代的枢密使相比,完全是同名异实。而我们所见的宋代枢密使,职能来源其实自于后唐。这一点,张方平早就指出,枢密使“起于后唐权宜之制”。不过如此一权宜之制,竟脱颖而出,成为全新的中央决策核心之一,不得不令人感慨时势使然。全书紧密围绕枢密职能、人选、与中书的关系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往往于不经意间使旧有观点自行瓦解,整书结构严整而于细节处论证又颇精密。再次细读一过,方知此书佳处。12-28
  • 金智媛
    李全德老师的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 和葛金芳老师的唐宋变革期研究一样 实质上 和“唐宋变革论”能有什么关系?李氏通过文献考辨 揭示了唐宋时期枢密院制度的发展演变 指出了宋元人乃至今人对枢密院制度的误解 考证精彩纷呈 氏著受祝总斌先生和刘后滨老师影响较大 指正了苏基朗和梁太济等先生的不足 也顺带提及唐中后期的中枢体制 反思和批判意识强 十国部分 不明觉厉 北宋部分只涉及宋初三朝 04-01
  • 告辞
    作为工具书,只看了唐代内枢密使的设置部分和北宋真宗之前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关系调整及职权划分。于理解北宋枢密院制度的设立,又很大裨益。06-24
  • 盘水
    终于看完了。除了对绪论里说寻找唐宋变革基本变革期有点不以为然,对十国那两章因为不熟看得不太明白以外,满心欢喜,通体舒畅,从此有了榜样~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