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超人会飞
    观感很可以但是为什么我没有看完!可能可能就阐释地太过个人化了嘛?记得建筑大师一篇中的思考欸~这个世界这么纷杂,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不断变化,到底谁会有勇气,打破那个徐徐上升的沉默?04-25
  • 林孝埈(备运中)
    文字的可读性很强,喜欢里面关于春晚的那篇,我想老师要是不写正经的学术文章,光是小散文估计也会成为一个优秀写手。本人谨慎而温和,而他的文字“刻薄”聪明,倒是一种奇妙的反差。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而您这束微光在某个时刻某种程度上曾经照亮了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从未停止思考。06-03
  • Emma
    业界与学界的混合思想。喜欢他最后一篇论文。05-15
  • 惊风落雨
    少有的可读性很强的专业著作05-27
  • toutou
    王少豆瓣人物页的照片真飒真颓真朋克!语言风格也是真出挑。正经书里都能朋友圈一般无所顾忌“鱼顺顺”,基友调情没跑。12-19
  • 不饿就去睡吧
    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01-29
  • yii
    最喜欢其中两篇《向女同志学习——“今年夏天”的地下观感》《郭海平在他的河西工作室》,其实老师更适合去写小说吧,喝喝03-19
  • 陈小二
    作者在这本书中试图解构掉学界的各种故作崇高,用笔记这样一种随意的形式去书写许多本来可以变成八股论文形式的东西,且题目的提取都还蛮生动好玩的。无论是从论坛到博客、从春晚到超女、从天气预报到民生节目,许多散点都被作者串在一起加以或悲壮或喜感的调侃,我觉得最难得的一点在于他让读者读后捧腹大笑之余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传媒领域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的雷区,躲不开的“社会公器”责任,又需在市场经济里打滚,每时每刻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前,带着自己的所谓框架,一边给别人定位一边接受别人的标签。这本集子体裁较为多样,风格不是很统一,有些篇目会让人很享受有些却只想跳着看,有时因为一个题目是命题的原因总是少了些灵气。但还是很感谢有作者的存在,至少他让我们知道大学老师也是可以这么写自己领域的东西的。11-13
  • 旧居
    有两章挺水的。有思想,敢说话,总体不错。05-19
  • 陶陶四
    第四章第五章跳着看了下 许多想法还不错 但是 作者就像知道自己聪明 就故意逞着自己聪明似的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