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举报
书名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
余华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7
ISBN书号
9787544773126
出版年
2018-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页数
260
定价
48.00
装帧
精装
标签
中国
文学
随笔
豆瓣评论
史历黑
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
09-25
仲秋月含颦
硕士论文写的余华,所以我算个老粉罢。书里内容,翻看他几十年的随笔,都是重复表达相似的态度与观点。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也有他的坚守。从《第七天》开始,我觉得他太相信放手去写,读着像是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散、节奏不好,读完以后没什么印象。比较喜欢的篇目《给你一个烟缸,然后告诉你禁止吸烟》、《语文和文学之间》、《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永远不要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影响》和《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最后的标题我十分赞同,每个人的路都由自己选择,只会责怪社会不公、家庭不和,或者随波逐流认为美好人生只有几种定式的人,或着缺少"文学性"的人生。“善良或天真的爆发”是否在暗示中国底层无数宋刚式的百姓呢?“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丰富、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
08-11
洛阳小流氓
算是文学演讲的live合集出版,听过华科那一场,所以大概知道其中对比。余华也别提那位朋友看起来总是有东西的小把戏,总算是被拉出来写这类东西,不够,但也够了。聊自己创作不够认真,聊的是读者眼中的作品、出版和往事,你要明白你的那些一晚上琢磨出来的演讲稿,在观众散去时,已经完成他的使命了,出版的意义在哪?王利芬当年问马原为什么拍纪录片,马原直言想为中国文学做点贡献,王利芬说只要马原重新提笔,就是最大的贡献。仅就这点来看,其实余华不再讨论时代影响或许是更适合的选择,或者说余华一直只是表面讨论。《活着》是个人视角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当然别理王朔,音乐、电影随你去,毕竟你当初就是为了不当牙医才写作的…
08-29
香椿tofu
这部自选集,最新的文章大部分写于2017年,还有更早走穴时的演讲和国外见闻。深深感到余华的落后。即便是写于2017年的文章,也还是看不到这个人在随笔和杂文间有任何的思想。连朝阳区的仁波切都开始把人性光辉杂糅进无数的鸡汤故事灌顶给智障弟子的年代,余华还在从读者文摘故事的边角料里掺自己那点可笑的观察。
08-16
米饭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人到中年依然没有一星半点油腻恶臭,很多人似乎懂得很多的事,却只不懂得人是什么,而余华是个早已看透人性却依然对人类有所期待的作家。
09-14
小岩井
我倒是很喜欢这本随笔,虽然不免有自我表达欲过剩的倾向,不过看得到真诚与犀利,审视与反审。
11-21
渡边
“著名作家”余华的世界巡回演讲会。大体的套路是“我想讲一个故事”“我曾看过一个电影”“再结合我自己的书说两句”,不管是卖道理还是卖人设都有些老气,好在并没有像某些老名家一样盘踞神坛自封祖师,语气是平实的,态度是散淡的,我只是不知道出这种书的意义是什么。
08-16
阿噗噗噗xy
就是个演讲稿合集,看一半就不太想看下去了,书名很唬人,只是第一篇讲稿的题目而已,后面很多内容还是讲写作出版的一些事情。
08-06
半夏
余华已经算是一个一直保持初心的人了,所以打一分两分那些人到底是什么神仙?
09-13
麦克默多的浮冰
和上部杂文集一样,继续标题党。其实只有一篇文章和标题有关,其余不过是到各地演讲的集合。当然不差,只是写得太轻松了。引用书里的余华的一句自述:“我没有新东西可说了。”只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叙述。余华在《我们与他们》这篇中提到,当写作面对庞大的读者群时,作家是无法去考虑读者的。而这本书几乎就是一部粉丝向的有大量重复的边角料合集,粉丝们可以通过余华自己抖露的八卦了解:他去哪些国家开过讲座,参加过什么会议发过什么言,记者会采访他什么问题,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的作品最初如何发表,他的作品可以在哪些国家像热香肠一样被兜售……这些在演讲之后已然消散的、理应出现在豆瓣和公众号的文字既然被结集出版,就必须接受读者苛刻的审视。当然,继续在随笔中看到余华不凡的品味,《温暖》是小说,《音乐》是音乐,这部是电影。
05-19
陆钓雪de飘飘
《兄弟》十二年前在中国出版时受到很多批评,二〇〇八年出版法文版时,一位法国女记者采访我时对此很好奇,问我为什么《兄弟》在中国遭受到那么多的批评,哪些章节冒犯了他们。我告诉她有几个章节,首先是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窥,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其他的,这位女记者就给我说起法国男人如何在厕所里偷窥的故事。这下轮到我好奇了,我说,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窥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性压抑的年代,你们法国的男人和女人上床并不那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去厕所偷窥?她说,这是你们男人的本性。
08-22
室内滂沱
近些年在各地演讲的集合,最近的一篇甚至是在读者拿到书的一个半月前。全面口语化,篇目之间也多有重复,就算带着“余华到底是余华啊”的心情看,还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知是不是我手里这本单独的问题,印刷非常不好,墨在同一页里都有深有浅,纸张肯定是过不了多久就黄了。另外封底的作家介绍太过啰嗦了,竟把出版过余华作品的每个国家都印上去,成报菜名了。内容倒无大问题,余华思路的聪慧、心态的从容、谦虚、好学还有演讲时适度的口才,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出来,就是书做的明显仓促。
08-0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