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非文
    两星半。其实想法很好,以手抄本切入唤起人们对于中古文本流动性的注意。引言除却个别用语过度外(比如意识形态的选择,比如每一个抄本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具有历史性和时间性的表演,人们一个个在文本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从而改变了文本)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对于陶诗的解读太让人失望了。借用田女士自己说的一句话:当我们在一篇作品中刻意寻找某种情绪和寓意,我们总是会如愿以偿。见望之辩,田女士偏向明显地寻找“望”的证据,并且努力和“山”发生关系——“通过观看获得了山的神理”,又勾连到苏轼的“壶中九华”。田女士这样强调异文,为什么不指出“此中有真意”的另一个文本是“此还有真意”呢?如此与山何碍?(当然一定是“此中”更好)以及拉出一句话孤立分析,不顾诗歌的整体风貌,诘屈聱牙地解释一通,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在难以欣赏。01-01
  • 随心所欲
    不够阐释学的阐释学研究——我很好奇用这种方法的作者,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潜在假设也可能是被树立起来的形象而已,比如宋人树立陶,我们树立宋人,然后又用我们树立的宋人去树立陶。然后进入了无限阐释的循环怪圈,还是读读诗吧,毕竟诗还是为了美,而不只是阐释的吧?05-29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字,均出自于扬雄自序。由此,还产生了反复“改写”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汉书》作者将扬雄自己的自传性文章改写进了他的本传,陶渊明又根据《汉书·扬雄传》的部分内容,写进了《五柳先生传》,而沈约等人又将《五柳先生传》这样与“自传”无关的作品之内容改写进了《陶渊明传》。(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04-15
  • 深山夜读
    对于古人的文字,今人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但田晓菲的研究,是一条新路。11-11
  • 罔两君
    久闻其人大名一直没读其书,今天读了觉得很好啊,哪有传闻那么不堪09-22
  • 已注萧
    和后来的《烽火与流星》相比,显得刻意而凝滞,更像是一篇论文。另,不喜欢田晓菲解读诗词,工工整整,流于表面,像是一本干净的作业,却不带半点感情。11-12
  • 啊呜
    这本书写得拧巴,题目是宇文所安所爱,全文纯然是宇文所安的研究口气,我不知道田晓菲花了多大的力气来摆脱自己从小所受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来达到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思路——当然,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10-06
  • 陆秋槎
    搞文献搞得这么有可读性,难得01-23
  • 北窓
    有些人爲什麽連paraphase作者的觀點都做不好卻來黑作者?作者什麼時候不懂文獻學了?是因為你們心中的文獻學不是目錄版本校勘而是其他什麽很H的事情嗎?作者什麼時候說她贊成“見南山”了?不要把描寫當成觀點好不好。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