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你的胃今天好吗
    书写很有感情,但情感结构的阐释力度较弱。待重读。03-09
  • 阿沅
    真正的爱戏人啊!好多地方都特别有启发,看某本现代戏时产生的分裂感也找到了原因。国家意识形态和精英文人从未停止过对民间文艺的插手,这种插手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必要性,也会在一定情境下因为各种因素而异化。政治斗争本就是复杂的,而于一本戏里亦可见微知著,不由感慨各方都在抢着分蛋糕,一片丹心的文艺工作者反而举步维艰。能看出作者往往没有以及不敢妄下评论,这才是严谨而悲悯的态度。感谢感谢!05-19
  • Rosebud
    本书旨在通过戏曲这一沉淀了民众伦理价值和情感道德的大众文化形式来探明新中国的戏改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民众价值取向、人情伦理和观念统治制、文艺与政治、自由与集权、异质与主流、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与拉锯。在生活政治的“共命/压迫”结构中发掘民众实践性能量,辩证日常实践中的坚忍维系之力,是为对不同于“激进政治”的“细腻革命”之体察。读至《芦荡火种》到《沙家浜》的改编,不禁去问被抽空替换的人民主体性今又在何处飘荡?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明月在哪一州?张炼红老师从头至尾堪称一种微末的宏愿,是主体想象失落后的难以寻回,但又意图重启生活政治的担当,如程砚秋所言:“总是有向上的精神”。人生在世多有不堪,读到此不禁悲从中来,期间行文反复、语言迂回,不过是拳拳之心难尽,忧虑之情至深!06-09
  • 念起便是柔情
    写得真好,后记尤其感人。关于尹桂芳的悲剧,梅兰芳对吴祖光的误解和不领情,周、程、袁、梅的开花,地方戏演员与京剧演员的切磋,在在细腻,而又笔固知止。每一个章节读下来都意犹未尽,全都是“未完成式”,这是因为作者碰到了些真问题,难问题。比那些虚头虚脑的宣教的东西,不是强很多吗?诚即不懈,懈即不诚,读者当能领会书中的这片诚心。03-16
  • .
    作者对越剧和沪剧的偏爱太明显啦!12-07
  • 梧鸣室
    《四郎探母》!最近是四郎探母魔怔人打算把序论和附录再看看,序论里提到“人民性”与“民间性”的关系很有意思。“戏曲如何通过情感伦理的展开,呈现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或者说,在戏里戏外,民众又如何以其不同于激进政治的‘细腻革命’来维系并展开日常生活世界……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基于依存/冲突关系而同时形成的共命/压迫结构,其实就是生活世界与日常实践中水落石出的一体两面,而在各种既定的共命/压迫结构中,除却抗争决裂一途,弱者或弱势将如何贞定与自持……关乎是非、名实、义利、情理之间的权衡与取舍,一旦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就化为更真实而丰满的过程性考量,看似截然分明的取舍之间,是否存在着个体出于实际生计考虑而有所权益乃至妥协的辨析?”好喜欢第五章“罪与罚”这个章节标题10-02
  • 蝶蝶不休
    梁祝的梳理蛮好,但是讲的不太细,对人物的分析也不太有情景感。白蛇传的阐释就有点往理论模式上靠了。11-08
  • 荒腔走板
    最近读得最细的一本书,感触也颇多。我一直有个感觉,中国底层社会的价值观是与以戏剧为主的底层文化互动而形成的。因此,戏改是新建国后社会改造的组成部分,也是应有之意,而底层文化的喜好惯性又让所谓的改造一旦放松,就立刻形成反动与回潮,这让曾经的改造现有看来是个笑话。作者很用心也能进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戏剧与时代背景又让这样的作品受众很低。12-15
  • 少城秀
    当代文学读一遍,文学研究方法论读第二遍01-29
  • 观止
    新中国以来的戏曲改造,以抽象的阶级性取代了具体的人性,以单一的红光亮取代了色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个个个案做得扎实、深入,读来非常精彩,也非常震撼!这与《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正好一起读。05-19
  • 宇宙风
    理论论述太玄,太虚,后面的案例分析又太罗嗦,而且很明显看得出作者的女性视角,附录的论文倒是精炼,用处更大些11-17
  • Obi-
    批判容易,难的是有同情心。01-02
  • 空间有风
    论述还是不够。同义反复处太多,理论性有些够不着。但是问题意识很强,梳理东西也非常下功夫10-13
  • 西郊那边
    好像和博士论文有挺大改动。09-14
  • Neil
    补mark,博士论文的白手绢。小红老师真是把学问做到生命中的人。05-10
  • Y2K-nostalgia
    关注20世纪中期的戏曲改革,如《梁祝》《白蛇传》《四郎探母》,重点是如何完成“推陈出新”的四字方针。论述坐标为:地方戏/国家样板戏、民间性/人民性、细腻革命(日常情感伦理)/激进政治。那些不可化约的感性基质构成了意识形态剩余。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