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achel Olivia
    德國的精神,其實又真是很難不佩服的。10-13
  • Galaxxxy
    万事万物正是因为本质上不确定性的终极内核才让人着迷吧...类似《禁闭》的鬼魂,玻尔和海森堡返台一次次把哥本哈根会谈之谜推翻重演,在物理、政治、情感、道德思辨的四叠半世界里切换。03-26
  • 劈头士》睁木
    包括《哥本哈根》和《民主》两个剧本。都是历史剧。《哥本哈根》讲波尔与海森堡1942年的一次神秘会晤,关于海森堡是否要波尔劝说同盟国停止研究原子弹。这件事在《上帝掷色子吗?》最后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鬼魂视角,有点类似于萨特的他人是地狱那部剧,而且后记丰富,且有量子物理学主要人物的小传,大赞!就文本本身而言,戏剧性弱,反省性强。《民主》讲那个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和他的间谍秘书。这篇没怎么看明白,觉得枯燥。。。07-01
  • 比洛夫
    这套书翻译的剧本好像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阅读普及本,很难作为表演本来用吧。01-06
  • Particle
    最打动我的故事,常常在时空上有一种戛然而止,余韵悠长,陷入某种永恒的感觉,就像电影镜头越拉越远。就像《哥本哈根》这个剧中第一幕波尔对海森伯不断说,“再给我们说一次,再写一稿”,仿佛这次真的能把一切解释清楚。07-04
  • 朱尔赫斯
    《哥本哈根》看得很动情,《民主》有难度。07-03
  • 春琴
    因为看见当当打五折才买的,之前完全没有寄予什么期望,想不到是这么大的惊喜04-04
  • 树上的男爵
    说实话,觉得他的戏没大家所热捧的那么好12-10
  • 克莱采奏鸣曲
    只读了《哥本哈根》,这个本子启发性实在太大了。“再说一次,再写一稿”,这两幕的关系非常有意思,第一幕把一个矛盾完整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第二幕以非常漫不经心的气氛重新开场,展示了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并解决了第一幕遗留的矛盾。我在想能不能按这个结构组织一篇小说?07-10
  • macholmes
    不少人名翻译不同于约定成俗的,有些根本不知道谁,译者如果坚持自己翻译的人名,可以人名后面加上英文名字,另有几处翻译小错误,总体译得优美动人。05-10
  • 小米=qdmimi
    Copenhagen!所以几十年后的会议选在这个测不准之处也取得不了任何结果。06-05
  • magnus
    “1949 年,当我去美国时,许多物理学家居然都不屑与我握手。那些造过原子弹的手不愿碰我的手。”06-01
  • 闲人
    迈克弗雷恩的戏比较正统,我不大喜欢,但不否认他是个杰出的剧作家。对于既能写出《糊涂戏班》这样的佳构剧又能写出《哥本哈根》的人,你有什么好指摘的呢?05-30
  • 艾弗砷
    弗雷恩说,“人生太匆忙了,当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抓住它,只有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开始渐渐醒悟。我们的任务是找到那些决定了人物行为,却丝毫未被察觉的情感。”海森伯一直想回忆起1941年哥本哈根的那次会面,可那次会面像地平线一样,想要走近它,它却不停地向后退去。我相信海森伯的转变是在会面之后发生的,发生在他不久后对这次会面的回忆中——按照量子力学的经典解释,观测会造成量子态的塌缩,使可能性终结于一种确定的状态,而怎样的状态取决于怎样的观察方式。海森伯的回忆是一个这种意义上的观测行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事后看,看其结果。”而它的结果就是,德国削减了核裂变研究经费,原子弹未能研制。话说回来,其实任何对那次会面的重现都是无效的,因为决定性的不是那次会面本身,而是海森伯后来如何观测那次会面。03-31
  • godannar
    对于《哥本哈根》这样的文字,我只能尽量选择缄默不言,因为我很清楚:除了超越它,你再没有别的方式能向这部作品致敬。如果一个人只是用嘴唇和喉咙向你倾诉他阅读时的感动,那他一定是不够爱这部作品的。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