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胡游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是世界文学的中心,法语的写作让很多作家从此闻名世界。比如乔伊斯等。此书以史料为主,没有作品的相关分析是为遗憾。03-13
  • 怒歬
    赠书,纪念。书也很好,文艺。09-24
  • 摩溆mousy
    以地缘政治为中心的文学研究,关于翻译和语言的讨论启发思考02-20
  • 大A
    除了翻译上某些地方没有统一以外,内容上堪称大手笔04-30
  • Sternhaufen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努力想突破各种由于不自知的文化身份建构而拘限的视角,达到一种不断移动因而不会受任何偏见遮蔽、引导的总体性文学视角。论内核可与斯皮瓦克的“星球性”相比。各种话题都很有启发性,比如翻译问题、文学性问题、文学空间与文学地理学中的文化资本、“现代性”作为一种世界中心地带的时间意识与“过时性”作为边缘地区时间意识的对比。最有趣的是第二编里具体个案的探讨:少数民族文学、被同化者、反叛者、“被翻译者”的悲剧、爱尔兰范例、革命者,六个案例要么是中心内部的边缘(生活于某主流语言民族中的某非主流语言作家),要么是中心地带文学空间的边缘(大民族旁边的小民族、欧洲内部的中欧东欧、英国的爱尔兰人),要么是世界性文学空间的边缘(殖民地)。想到“王畿”、“内服”、“外服”,世界文学还是一个帝国。03-22
  • 张茶客
    视野偏窄。作者喜欢宏大叙事,但对中国、日本等非印欧语的文学又一无所知;谈论文学、政治和商业的关系,但又回避对政治、经济本身的判断。这只是作者(一位法国文坛的圈内人)本人想象的共和国,这本书或许也只是暴露了法国文坛的一种自我认知。12-15
  • mármol
    来猜猜凯撒·瓦勒若,奇努阿·阿歇布,芬兰人的觉醒,愤怒与喧嚣都是啥08-06
  • 咩咩咩
    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的宏大应用,作者提出相对独立于政治世界的“文学世界”概念,以此重新解读世界文学发展史,勾勒出文学世界中的规则、资本、行动者和变迁,气魄宏大。作者的知识结构当然有所欠缺,重点关注法语文学,其次是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文学,对于东方文学体系的权力格局着墨甚少,但考虑到这项研究的难度,倒也无可厚非,仅凭这份学术野心,便值得五星。08-19
  • 寂寞狂欢
    芬兰人的觉醒,哈哈,神翻译08-05
  • 阿盏
    内容是很好的,只是翻译……光看标题:“文学价值证券”“世界和文学长裤”……恐怕是机翻???04-08
  • 彼得潘耶夫斯基
    作为一个中文写作者,我们的文学之都在哪儿?02-13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文学世界共和国”感觉跟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有些相似。一定程度让我明白我为何向往巴黎,因为巴黎是文学共和国的首都(哪怕现在可能不是了,也依然是大都市),权力、资本与神话都集中于此,也因此有更公正的评定与机会,许多作家(斯特林堡、乔伊斯、福克纳、博尔赫斯、易卜生、卡夫卡……料非常多!)都是从巴黎开始真正走向世界。就像有点梦想的中国人要么去北漂,要么去上海,有梦想的文艺青年也想去巴黎朝圣并获得祝圣。再说“文学”只是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学世界共和国”其实可以扩大为“文化世界共和国”,那么可以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社会学等等,法国的文化之强依然令世界瞩目,智识与浪漫的魅力吸引无数文艺青年。而语言的地位与使用率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即使号称多元化的今天,依然以英语法语界定“世界文学”。02-28
  • 把噗
    完全可以用来分析电影嘛,当然喽,电影简单太多。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