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冷枫天竺
    一本具有中心思想的已发表论文集,对当代文学中常见却不常思的问题进行了审明。洪老的写作风格冷静、客观、充满疑虑、自我驳难和思辨意义,将这本书作为进入当代学术史的切口对一些同路的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08-06
  • 一只咸岛
    洪子诚写的文章还真是好看啊。对于研究当代文学概念的建构问题写得由浅入深,谨慎趣味又开放包容。我的学科史入门。10-14
  • 中文系谢葳
    对当代文学中诸多概念的反思和清理,以及对这种反思和清理的再反思。极其严谨,极其扎实,极其诚恳。把它当作当代文学学术史来读,是一定不会失望的。10-07
  • 極·拷贝忍者
    50—70年代文学的研究最有特色,既提出“一体化”,也承认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殊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上编好于下编的评价,学术之外,作为读者的核心文学趣味仍是自由主义和精英化的,会怀疑学究时光的虚掷,也无法完全舍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新启蒙”,因此李杨认为解构和“历史化”的尺度不够。在《我的阅读史》里,作者谈到一次性、不可重复的阅读行为,也以纪德为例想象安放生命的其他方式,近作更是指向更具经典性、更不具“学术性”的“世界文学”。09-30
  • 田园土猫
    嗯?三星这是可以打的吗?05-30
  • 摸鱼居士
    补标。最有感觉的还是通信那一篇。08-06
  • 走地鸡
    洪子诚用绵里藏针化解了年轻的左翼学生李杨的咄咄逼人08-15
  • 龟龟
    很通透,尤其是前几章,绝对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典范之作,细致地梳理了“当代文学”的建构历程。李杨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批评也很有见地——“一体化”与“多元化”这个概念是否暗含了未经反思的价值判断与权力关系?《我们为何犹豫不决》一文则将反思意识更深入推进了一层——对“理论”“严谨性”“科学方法”的强调是否会掉入另一重陷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是:首先要对掌握的工具与方法本身作出反思,正如考古学、谱系学同样有其内在限度。其次,批判与解构并不意味着必然导向瓦解一切与虚无主义,也不意味着放弃立场,而是在反思意识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方式奠定新的解放的可能。僵化的理论/直觉,内部批判/外部批判等二元结构已被拆解,但并不意味着差异不复存在,它们必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重组与整合——那也许正是“政治批评”回归之处03-01
  • nauges
    当代文学史中诸多整体性问题的展开版论说。感觉很多判断都是奠基式的。09-05
  • Joseph.C
    洪子诚并不是那种大(也可以说是空)理论一套套的文学史家,他更关注处理“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盲点,再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的路径。这也正是我喜欢他的地方。11-04
  • 水仙已乘鲤鱼去
    很多在《问题与方法》上已读过,但常读常新,每次都会被洪老师的袒露和真实感动,缠绕不清的问题,复杂地说话的能力。06-22
  • 远树
    1.与李杨的通信很鲜明地展示了两代学人的不同。2.正如王熊老师面谈时所说,当代文学史研究若能结合历史系规范学术训练,将是极好的事。3.我喜欢老先生的犹疑、自省、矛盾和“信心不足”,特别特别喜欢。07-29
  • 小城鱼太郎
    体现水平的高明,未必只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么一种所谓“举重若轻”的方式。真正的优雅,也可以在与两难问题的艰苦搏斗,以及对自我的根本立场和方法的反复诘问中得以呈现。再次感谢@源千代同学的赠书与索得洪老师签名之恩。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