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个体家庭iFamily
举报
书名
个体家庭iFamily
作者
沈奕斐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542640925
出版年
2013-3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页数
361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政治
法律
豆瓣评论
Leonieee
阎云翔的序,D.Davis的推荐,以及在后记里写在哈佛燕京学社的经历,无比羡慕作者了。作为博士论文真的很良心了。
06-21
qinxiangrui
女社会学家视角的社会学著作,比较细腻,但感觉个体与家庭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个体家庭的概念有点为时尚早
10-12
SiyuanDr.
和《家,撑开在城乡之间》连起来读就是当代中国从县城到都市的家庭图景。前者主张必须将家庭而非个体视作行动单位,由乡到城的迁移抉择未必会切断家庭成员与故土之间的连结,在交通与通讯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城农民会策略性地利用城-乡的二重空间来安排生计与安顿生活,家庭形态呈现为“撑开在城乡之间”。后者则认为主干/核心/联合的划分难以解释中国都市多元和流动的家庭类型,而以家户统计作为判断标准的思路遮蔽了家庭运作的实际情况。基于个体化理论的视角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作者强调当代中国都市之中的中产阶层形成了“个体家庭”的整体模型,即“个体从自身需求和认同出发来框定家庭边界”,家庭的经济与情感功能并重,亲子主轴倒置,女性地位上升。这一家庭类型既是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交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个体因应不确定性的结果。
07-25
唔关我事
导论、第八章以及结论值得一读。和新家庭主义的路子很契合,同时强调了个体化的部分。但 是不是能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会更全面点?现在大部分相关叙述都是孩子还比较小的三代家庭,第三代孩子的青少年阶段好像比较少看到。中间大部分内容都是大段大段的访谈内容,和理论的衔接好差。
10-13
桃子同学
作者选择上海做点(中国最"现代"的城市), 但是除了上海方言外,没有写太多上海文化本土性的东西。家庭模式主要是与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问题 切中现代中国人的身份问题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故事读起来真是vividly,篇幅也许可以再短- -些。幸运的是,女性主义的视角并不多,否则用女性主义分析中国家庭绝对会走偏。看完之后更是有了惆怅,虽然作者几乎没有明确论述国家,但是"国家”现代化转型对家庭和个人角色的影响出现在字里行间。
09-28
了凡
作者选择上海做点(中国最“现代”的城市),但是除了上海方言外,没有写太多上海文化本土性的东西。家庭模式主要是与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问题切中现代中国人的身份问题以及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故事读起来真是vividly,篇幅也许可以再短一些。幸运的是,女性主义的视角并不多,否则用女性主义分析中国家庭绝对会走偏。看完之后更是有了惆怅,虽然作者几乎没有明确论述国家,但是“国家”现代化转型对家庭和个人角色的影响出现在字里行间。作者模模糊糊触摸到了一些能够解释现代社会关系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真的太难表述了。博士论文第一步就是先讲好故事再说。论述所要求的理论素养实在非多年积累而不可得。
07-28
舟粥
目前看来文献不太节制,随意感很重,格式极差。但是另一方面比较难得的可能恰恰是她承认了这些随意的经验事实就是田野中的常见事物,而非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编排、洗净的。第七章最好,细节充沛,但是作者如果开始加入理论分析,就很貌合神离。
09-10
后后
好歹这本厚厚的博士论文拯救了我的讨论课!
05-28
桑榆一叙
挺有意思,我们既不是传统的家庭主义,但也不是西方的核心家庭
10-28
黛轩主人任博士
收到作者的签名赠书了。
07-21
STEP BY FLIGHT
讀得比較粗糙。作者訪談很細緻,有“訪談過程中的技巧與倫理”一節,我頗感興趣。雖然有46個個案,但是其中真正的“上海人”家庭不足三成,如果把它當成針對上海家庭的研究來看,那難免感到粗疏。——不可忘記書的副標題,“中國城市”,雖然田野是在上海。
10-27
海风下
很多观点值得商榷和做进一步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07-13
唐小万
社会学论文。有趣的是对中国家庭的观察和概括:因为福利制度不健全且夫妻一方不足以养活全家,年轻夫妇家庭急需一个“妻子”,任劳任怨又有牺牲精神的女老人往往就充当“妻子”的角色;他们不需要“丈夫”,不干家务的男老人往往就成为多余的负担。年轻女性在家庭中权力的上升,来自女老人的权力让渡而非男性,女性和男性的权力没有质的改变。它说了独生子女制度大大削弱父系体制,但由于年代限制,对独生子女夫妇家庭的提及很有限,希望以后能得到补充。
12-2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