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壮词
    看得我头昏脑胀,作者研究很详细,但失之繁琐,常常让人抓不住宗旨。总的来说就是以文书为线索,唐初的上行文书叫奏抄,这是在律令制度体系下的文书,由门下省审批;唐中后期的文书叫奏状,这是使职制度下的文书,由皇帝的特使(使职)上给皇帝,经过中书而不经门下,逐渐形成了兼有决策和行政功能的中书门下。09-22
  • 数峰无语
    文书行政之学于兹为盛。如此简明,如此清透,行文条理亦为稀见。刘老师说:“我在中古制度史研究中是有知识产权的。”此言不虚。05-30
  • 亢龙无悔
    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唐代制度研究著作,多年以后的再版,不容错过了,很值得一看10-10
  • 汝默
    无疑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彩之作。公文形态与政务运行研究因为引入了政治体制变迁的宏观视角而极具可读性,而公文形态与政务运行的细节考证又为政治体制变迁的阐释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唐前期三省制的政务文书以奏抄为主,到唐后期中书门下制的政务文书以奏状为主,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新事务产生了新官职,新官职带来了新管理体制,新管理体制又产生出了新文书类别与运作方式,这一点秦汉与隋唐其实可以互相印证。要说问题的话,全书的切入点是公文形态,但最后落脚点是“中书门下体制”,这是一个最高决策与行政的组合体,其涉及面甚广,如宰相制的变化、使职制的发展等等都包含其间,而作者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研究,因此里面有不少介绍性的内容,而论述公文形态的篇幅反而被稀释了,其实未能将公文形态贯彻到全书的每一个研究环节当中。06-06
  • 金智媛
    刘后滨老师《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一书主要探讨唐代中后期中枢体制的发展 即由前期分层决策的“三省制”向决策行政合一的“中书门下体制”的演变 侧重于“公文形态”和“使职差遣”两大角度 但缺乏中书门下体制和政治事件、人事关系等互动的研究 总之 仍是属于总论性质的著作 附录的书评和几篇文章也值得一读 期待王素老师《三省制略论》和李全德老师《宋代的文书行政》……06-29
  • 知者樂
    不同于传统史学决策导向型的视角,本书以现代政治学更加注重的行政导向型视角,通过唐代公文形态的演变,探索政务运行程序的变化,最终揭示了三省制向中书门下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史。09-15
  • 山中人
    二刷完毕。有一些问题,标一下俟后整理06-23
  • 一只沉默的骆驼
    此次才算是真正读完。刘老师对议题的深入分析,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真是让阅读过程尽显酣畅啊。要是目录部分的附录文章更有指引性就好了。05-25
  • Lee
    正文前半部活力无限,后面略有乏力。增订附录的文章质量颇高,书评与有关制度史的心得概说足见刘老师一流的学术水准。刘老师的自谦与学术自律极为可贵11-01
  • 慢慢走
    一部活的制度史。未尽其意,待二刷。个人阅读关注点四处:1.在更广纬度查看制度膻变(自后汉光武至北宋元丰),对唐宋延续–变革有更深理解,尤其是所谓宋制“翰林、枢密、中书门下”。2.理论上三省分工从初期开始就不是按照决策、行政的平面分工,而是在分层决策和分层行政体制中,处于不同环节发挥作用。3.从文书制度演变见近臣升降(注意唐宋对于“封驳”的理解差异)。4.使职制度化背景。12-17
  • 云中苍鹄
    一书封神,从公文形态切入政治体制的变革,是一个极具纵深的题目。12-04
  • 迎风布阵
    唐代中枢体制的承上启下之作。重视公文形态与政务实相,综述和视角甚佳。“中书门下体制”目前基本已为通说。部分辨析与考证很见功力,尤其对文书类型的论述,看得头晕,以后还要回来再翻阅,结合史料细读。惜哉仍多为概论,不少细节之处过于模糊。可谓之“挖坑不填,以俟后学”~增订版后面附了不少文章,懒得看了,以后随缘再看吧。09-20
  • 价格扣一星 刘老师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读的11-27
  • 迟权
    制度史还是很好玩的。11-15
  • 沈书白
    是非常详尽的唐代中枢制度研究,涵盖了初唐三省制和中晚唐中书门下制,对从给事中到中书舍人的权力过渡讲得也很透彻,比较颠覆认知的还是原来制度的变迁不是绝对的从上而下变革,更有相当重的自下而上的成分: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的繁荣、人口的增长,都会扭转不同官职权力的比重,进而打破原有的格局。11-12
  • 古典梦话
    1、“皇帝在不断强化最高决策权的同时,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逐渐纳入到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2、“秦始皇、汉武帝的恣意妄为要比明武宗、清高宗方便得多”,越懂治理,也就越知道边界在哪,返者道之动;3、再版后记对学术研究2个阶段过程的总结令人感动。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