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云中苍鹄
    因需要重读。前半部分为制度史,后面顺势转入社会文化等。但与其说是官吏分途研究,不如说是官吏比较视野下的胥吏群体研究,对于如何分,为何而分的话题并未过多涉及。作者所谈到的个体暗淡很有意思,但是用职掌来论述主动性是否有先见之明的成分,毕竟秦汉的文法吏同样奉行律令,传递文书,职掌与作者所述无二。10-01
  • 小徑分岔的雋臨
    界限与消弭。继续去思考谁会成为。01-13
  • 古典梦话
    1、唐代的“流外”业已摆脱了中正品之影响,“流外”的职位意义得到强化。唐朝行政机构内流内、流外之分,是在政务处理程式化基础上,以各个职位的职责为根本而确定的,表现出同一机构内职位因分工而分层的功能。2、杨隋“令史百倍于前”的原因,个人觉得有可能是因为大一统后对地方控制的强化(抑或是社会进步促使管理更加深入精细)导致,也有可能是生产力发展(例如曲辕犁)后带动教育文化发展导致的(有更多人可读书识字),这两个因素也许本就是其时华夏文明进步的不同侧面。3、从“德宗至文宗时期,君子、小人之分被固定化”与唐中后期对胥吏的管理强化来看,似乎可见彼时我华夏文明已渐从扩张期步入稳定期,开始萌发出转向内在、日趋保守的萌芽了。08-11
  • 隐清
    主簿、主事、县令、县丞等基层官员的政治身份之固定化与道德评判之形成。书有真知灼见,不时被芜杂的写法所遮蔽。06-22
  • 剑疏(已黑化)
    颇佳,研究问题关键,论述清晰明了,理论不显滞涩。在book+吴宗国先生的引领下,从行政、身份与道德三层面论述南北朝隋唐的官吏分途问题,并指出唐前期与唐后期“吏”的变化。其中唐后期“胥吏”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与陆扬“清流文化”之说齐观。不过感觉有两点稍显不足,其一过度关注文书之吏,对事务与杂役型论述较少;其二是对五代时期的“吏”的变化似乎少有关注。感觉五代时期“吏”文化亦是关键。10-07
  • 某某佳哇
    跟南北朝以及隋相比,唐代吏居流外的状况进一步规范齐整,少部分流内的“高级”吏和大部分居流外的吏共同组成了唐帝国运转的齿轮和部件。官与吏在职事分类、社会分等乃至道德分野上判若云泥,吏成为一种固化身份,并形成了集体意识。基本把唐代的吏分析梳理得差不多了,会成为经典之作。11-05
  • 利州北客
    对官职一如既往的头疼11-17
  • kitano kazuo
    葉煒老師的第一部獨立著作。12-18
  • [已注销]
    功能主义色彩太重,没有把官和吏的冲突揭示出来,而着对这个主题恰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不讳言这是我原本的阅读期待,可惜落空了。04-20
  • Adiósardour
    古代胥吏制度的核心是等级管理制度,胥吏不仅处于行政等级的下层,而且也被置于道德等级的下层,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套针对胥吏的等级管理方式。这三种等级差别在唐代以后长期存在,可以说唐代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胥吏制度的基础。南北朝隋唐时期官吏分途的进程和胥吏制度的变化,大体以唐玄宗时期为界,存在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南北朝后期至唐前期,官、吏之间的行政等级差别固定下来,并形成了与胥吏行政地位、角色行为特点相应的职位管理制度。第二个阶段是玄宗以后,官、吏从行政分工衍生出了其他差距,不仅胥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而且官与吏之间的道德差别也被固定下来。至此,官、吏之间形成了三种差别:行政等级差别、社会身份等级差别和道德品质等级差别,这共同构成了一套对胥吏的等级管理制度。12-29
  • 盘水
    很认真的说:这是本非常好的书。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