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秦十因
    “世界是糖和屎的混合物。”01-16
  • 日常
    戏谑荒诞的娓娓道来一个市民的跌宕遭遇,叙述角度冰冷悲悯,像是一个神俯视又似弗兰茨的内心深处的声音回荡,他想告诉我们很多,但是却又说不出口。这里想到了尤利西斯。02-22
  • 傻笑
    谁也躲不过那个割草人,也许你是对的,衡量一切的标准它在变化,活着就是挣扎,没有意义才是生活的常态吧。02-16
  • fortuna
    现代大都市的欲望灵魂,蒙太奇穿插的光怪生命。命运的屠刀滴血,约伯的哀鸣竟夜。03-24
  • 这么近,那么远
    可以。“弗兰茨同妻子发生口角失手将其打死,被判四年徒刑,出狱后他白天在亚历山大广场卖报纸和小商品,晚上常去小酒店消磨时间。一天在叫卖时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她热情地接待了他,还送他东西。弗兰茨把他的艳遇讲给一个同他一起做小买卖的朋友听,不料这人却去那个寡妇家偷了东西,弗兰茨感到很气愤,从此不再同他往来。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个叫赖因霍尔德的人,此人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却是个逼良为娼的流氓和一个盗窃集团的头目,他多次请求弗兰茨将自己玩腻的女孩子介绍给别人,可都被弗拒绝了”。12-06
  • AL288-1
    破碎式叙事加偏意识流的内心独白,读完不易06-20
  • 小番茄
    这是一本沉重的巨著。男主人公跌宕的一生,他身上的种种不幸和缺点,以及书里各色人物的命运。都告诉我们“如果是人类的恶习,那么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拥有””。08-02
  • 小亚基
    意识流版《骆驼祥子》,完全能意识到这本书在文学意义上的伟大之处,如此漂亮地把市井小说的具像化叙事和意识流手法的抽象化叙事糅合在一起,整本书的皮大可当作特定时代的柏林民俗志来阅读,但内核又泛到可以重写整个故事还让人一眼认出其本质。无怪乎被改编了这么多版本,整个作品留给改编的空间和潜力对编剧来说可谓是一种诱惑。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原作肯定运用了大量的德语梗以及德语限定的表现手法,这种和特定时代民族精神严格绑定的作品想翻译成整个思路完全不同的语系是最困难的,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牛了12-29
  • O.Kerman
    底层人物被孤绝,良善得不到救赎,在光怪陆离的魏玛时期的社会,卑劣鄙俗更易夹缝生存,在黑暗狭窄空间里思索命定的不公,于是成千上万人呼吁整体强大的力量,热烈、血腥、摧毁一切的力量。预言式的结尾和死神现身的魔幻场景,更适合意识流的发挥,一扫全书平淡乏味的印象。将时代的征兆集中在个体身上,这点德布林还是远逊于托马斯曼的。冷峻的大都市、窸窣的人群和渺小的个体,这种迷失之感今天更能让人共鸣。11-18
  • 清一郎
    像电影的镜头来回切换,故事有如流水时快时慢。让我想到汤姆·琼斯的写法,也忽然想到海明威的对话分行应该可以算是继承自大仲马,而德布林再往更前面追溯。在古代的土壤之上开出现代的花朵。06-16
  • soloye
    看得鸭梨山大,叙事纷乱。09-26
  • ng
    比较好奇魏玛共和国中后期的柏林,于是选择了这本。本书更像是一个混合体但身陷囹圄于文字纸面。当作电影,不时出现的空镜头、跳接、闪回足够炫目;当作八点档,剧中人的遭遇足够广告之后再回来;作为历史课本的拓展教材,足够生动你甚至能找一串牛里脊肉的单价;甚至作为现实的镜像,对于时常见诸于手机侧的匪夷所思社会新闻,背后当事人的行为逻辑也能略有所悟。混合体尽管多面文字却是极尽通俗,甚至冒犯读者,好在文本足够丰富,作为影迷,后世杨德昌的《麻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找到本书的余韵。不要像看法斯宾德的电影,没看完就走掉,错过大都会里迷人的暗网。05-10
  • #暗蓝#
    很经典的作品。二十年代末的德国,风雨欲来,公义无存,人类踉跄前行,死神磨刀霍霍。用作品里的话说,一个人面对命运是弱势的,两个人就要强一些,但因为这样,人就用上天赐予他的智慧拉帮结伙。而这种混沌的集体,却又提供了另外一种针对个体的不可抗力。弗兰科死了,为了让作品成立,他又以另外的面目活了过来,在人群中,在那座广场上目送熙熙攘攘。但我们都知道,盲目使人安心,盲目又使人莫名丧命,除此之外,他和他们,不会再有其他的命运。09-08
  • Honigsensen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想起初二那个窝在杭州酒店里给《骆驼祥子》做批注的炎热夏天,主人公有着鲜明的国别和性格差异,但是所指向的国民性的,时代性的,大众的苦难,则有着共通的联结,加之生活中近期对疫情的网上观察和一次重回柏林的旅行,我于是不由自主与弗兰茨分享着痛苦。此外,Döblin的写作手法让人重新审视对“现实主义”的定义,书中对城市生活的蒙太奇和圣经神话的穿插是他作为精神医生观察到的,还原的,更接近人的生活——一种穿插着主体感受和思考的生活,夹杂着表现主义手法,意识流,犯罪小说,宗教信仰,不同叙述立场,潜意识,时空顺序混乱的不可分解的生活。而文末对政治浪潮的记叙:“这一个站着,另一个倒下,咚咚锵咚咚锵”则最终组成了毕勃科普夫-柏林-魏玛共和国之间的奇妙合奏,这个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某种德意志小说吧。03-20
  • NULLAND
    咦,不知为什么我,又买了一本。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