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比老师
    有的句子翻译得不行啊,长句太复杂很混乱。很多都是重复的观点,不过还是很好的,对现在和之后一个道德观念以及权威,如何面对权威这些说得挺好,然后有的时候不要去分析一个制度或者现象表现了什么,而是应该去想怎么来的,它的潜藏的动机,从本质分析更好,但是对于现在发展迅速的时代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吧。12-18
  • Hier Tanze
    把Trieb一会译成本能一会译成驱力真是让人很难受。米切利希关于战后德国人无力哀悼的剖析非常深刻。元首的幻灭使得德国人丧失客体,进入忧郁程序,朝向自我枯竭;然而,德国人通过无意识地撤回对第三帝国的所有认同,避免了自我贬值。这表现为两种防御机制,即遗忘纳粹过往和政治冷漠。在这一防御机制下,德国人缺少对受难者的共情,强调自己只是普通德国人而非纳粹,或认为只是一种被误导了的服从,甚至认为自己也是纳粹的受害者。通过这种方式,德国人避免了忧郁,减少了哀悼。然而,这意味着并没有真正修通,德国人依然充满偏见(如对共产主义),导向了攻击-毁灭的客体关系,德国现代史书写也成为了禁忌。米切利希希望通过重复和批判内心冲突克服驱力和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力量,直面哀悼,体验和回忆关系的矛盾性,并在结束后更成熟,容纳现实。04-12
  • 旁骛
    第一章最有价值对照的德文版,后面只浏览了译本。有点奇怪的是,前面的版权页信息显示底本是德文1977年版,但是译文里括注的概念是英语,德语版里没有。第一章里有几个词的翻译有些问题,bewältigen译为掌控,durcharbeiten译为修通,Rechtsprechung译为立法系统。两位作者对人性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如果德国人战后不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就都会患上忧郁症。“人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能根本不能通过启蒙运动摆脱,不成熟才是人类的常态。成熟要求能缓和、理解和融合矛盾冲突,但人类其实渴望卸下自己的理性重担。国民心理能不能顺利走向成熟,也很看因缘际会。所以令人感叹,魏玛“要解决的问题太新,涉及的利益冲突太严重,而共和国本身又太短命”,以至于它只让德国人感知到理性的无能。10-19
  • missprejudice
    精神分析分析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早就有了啊,这本德国人分析战后德国国民心理的书籍就是代表作啊。03-02
  • 青灯古卷
    无力悲伤的反面是对近代的悲情叙事,历史的被害者可能会成为妄想狂,用投射与贬低的方式进行防御,在夸大他者威胁的同时又贬低他者,从而理想化自身。这一理想化自我一方面投射到上古三代的遥远过去,一方面又疯狂于当下的实用绩效工具理性,规训与说教提高了成绩,却缺乏了理解与反思,空心化成为上下的普遍状态,轻而易举地被某种塑造出来的“崇高”他者所占据,其攻击性力量在向外奋击的同时,难免不会在某个条件下强烈反噬。希望不要有悲剧,然而却越来越令人担忧。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