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素手纤纤
    听书系列。想不到倒是很符合我国的某些正在发生的情况。时常想从这桎梏里爬出,不过看来这早就是一种必经的社会形态了吧。11-15
  • 小鱼关注中国
    我应该在小时候读这本书,而不是二十年之后。08-27
  • 虚荣的馒头
    很多对于东亚人是常识性的问题叫欧美人匪夷所思。个人觉得收获不大,一是有的观点已经落时,二是欧美和东亚的代沟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理解上可能不存在。佩服作者田野调查的稳扎稳打和不畏语言文化差异的勇往直前。涨姿势的地方是:傅高义不是华裔是犹太人;70岁能坚持晨跑8公里;妻子居然精通粤语。07-16
  • YoungKingdom
    傅高义是我热爱的学者,这本书是五六十年代关于日本的社会学作品,以东京郊区M町家庭为例。从结构和切入角度来看,这部《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当时日本社会快速转变时期的一个“横切面”,区别于历史学家们惯用的“纵切面”,在牺牲了历史对比的同时,前者来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化。07-21
  • 江海一蓑翁
    傅高义先生的成名作,从M町的主体居民事无巨细的社会生活实录,探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里,发育壮大中的中产阶级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本书之所以能通过单个个案研究就推及日本中产阶级这一庞大整体而少受争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社会的高度同质性。本书当下引入中国,会让其主体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06-04
  • 曼仔
    客观来说是一个比较详实的民族志,如果我是一个从小在欧美背景下生长的人,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对日本、对东亚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作为1个东亚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很有限了,甚至还不如闫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是考察中国农村生活变迁的。不过作为傅高义的第一本民族志/博士论文,也可以理解,闫云翔的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也是记录事实数据多于深入分析。读民族志我还是爱看夹叙夹议的,所以非常喜欢《她身之欲》、《我的凉山兄弟》、《跨国灰姑娘》这样的作品(我真的是很爱华裔女学者。05-27
  • 贝塔
    看得太压抑,主要指里面对于家庭和女性的描写,至于工薪族生活方式,毕竟描述的是上世纪中的日本,要说真的和现代本国国情哪里贴合也是有限,对我个人无太大阅读意义,读到2/3弃。07-11
  • 大壮
    虽然是1950-1960年做的社会学调查 但是很多地方跟今天的中国很相似 加上30年的跟踪回访 很值得看05-22
  • 韧勉
    极像博士论文的客观论述3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工薪阶层的社会学调查,描述诸多且面面俱到,但是缺乏实际透彻的分析。11-15
  • 去你妈的
    傅高义的日本研究作品每次都让我有种“这个人是不是其实压根没去日本躲在加利福尼亚随便线上访谈了几个人在瞎几把写”的疑惑。08-13
  • 中野独人
    与中国家庭改革开放后的变迁何其相似。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是如此焦虑,上不去,不想下,夹在中间自我拉扯。我国的中产焦虑更甚,他们焦虑最主要的点是:我算不算中产。07-11
  • Doyle
    看过日本第一的我自然不会错过这本,虽然是1963年发表的,但是仍然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我这个工薪族研读。跨了三十年的田野研究能做到这样真的很用心。非常喜欢“三十年后的M町”一章。05-23
  • 崔斯坦特皮
    除了映像,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历史。傅高义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纪录片,把我们带回到了日本的60年代。对于我们而言,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在询问自己,当年的日本又是如何,这就是一本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书。当时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其实是工薪族,和我们现在非常类似,收入并不是说高人一等,而是现代化大型组织在经济变革中的作用凸显,赋予服务于它们的人群可预期的收入、声望和社会地位。 05-22
  • 了不起的莫里森
    书里描写的日本普通人:“许多人在日本对外扩张期间住在中国,这使得他们比较尊敬中国人,并对中国的农民怀有负罪感,因为这两个国家曾经在语言、宗教和更为广泛的习俗上有如此深远的传统关联。尽管许多人赞同中国共产党政权致力于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但他们又很高兴自己不必生活在如此严格的政府组织化管理之下。但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美国人那么可怕和危险,人们很乐于与中国建立比现在更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05-23
  • 伊卡洛斯
    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意识到,普通人要想在(日本)这个社会有地位,最方便的捷径就是考进名牌大学,然后去大型公司或者政府部门,成为工薪白领,一劳永逸。所以,他们能获得保障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被暴力地挤压到整个人生中非常短暂的几年(备战入学考试)。06-15